
媳婦經歷了婆婆受傷、轉院、找院舍、入護養院的整個過程,留意到婆婆在生活及心態上的轉變。
人的一生或短或長,總有每個階段要經歷的事。小時候讀書學習謀出路、長大後努力工作供養父母、組織家庭後為伴侶為孩子貢獻精力時間。在粗茶淡飯的日子中,我們奮鬥、獲得成就、失敗、又重新站起來,往復循環。不少人為家庭為社會奉獻一生,活成了世界想要的樣子,當到了白髮蒼蒼的年齡時,不知那個在心裡深處的「少年」還在不在呢?在時光悄悄流逝於掌心之時,我們還記得小時候最愛的小曲、秋天拾楓葉的大樹、懵懂年少時所作過的夢嗎?
回到上學的光景
澄深婆婆上世紀來港與丈夫經營食品批發公司,為家庭為生活拼搏,一生樸實相夫教子,晃眼間已經到了耄耋之年。她今年年頭跌倒受傷,由於身體已不如往日健壯,家人雖把她安頓在靈實醫院,卻同時擔心出院後的照顧安排。原來婆婆半輩子為丈夫兒子打拼,身體又一直不好,一直渴望自由的她也希望可以為自己而活。所以在受傷前,婆婆一直堅持自己居住,家人要往返照顧也不時感吃力,幸而有靈實的「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平日中午送飯,減輕兒媳不少的負擔。如今驟然受傷,兒子媳婦平日要工作,一時間難以安排常往婆婆家照顧老人,而且婆婆行動不便,極需要專業護理,令他們都十分為難。幸好社工成功為婆婆申請及緊急安排,在上月暫住靈實護養院。
媳婦經歷了婆婆受傷、轉院、找院舍、入護養院的整個過程,留意到婆婆在生活及心態上的轉變。在靈實護養院的日子裡,婆婆的生活似乎多姿多彩。在婆婆床邊有一份「運動表」,安排了她每天的活動及與家人共聚的時間:有物理治療時段、與其他老人家看電視聊天的時段、院舍的特別節目時段、賞花觀魚的時間等。院舍特地為每個院友在大廳的長桌編排座位,每人有屬於自己的位置,每天有一個作息規律的時間表,猶如回到上學的光景。家人發現婆婆很喜歡這樣的生活模式。婆婆以前獨居,要過社交生活除了與家人共聚外,就只能到社區中心見見朋友,參加活動。可惜社區中心始終不是24小時營運,婆婆不能天天到訪,社交生活也自然受到限制。如今婆婆入住護養院,早上起床便可以直接到大廳見見其他人,恍如住進了寄宿學校生活般。
「原來我奶奶喜歡唱歌呢。」
上月兒子和媳婦因事外遊了一星期,院舍的姑娘特地用WhatsApp匯報婆婆的狀況,還傳來一段婆婆唱梅艷芳金曲的片段。媳婦驚喜地發現:原來我奶奶喜歡唱歌呢,我們都不知道。在尋找老人院舍時,婆婆起初並不熱切,她覺得自己沒有能力照顧自己,言語間更露出將要失去自由生活的無可奈何。殊不知住進在護養院的日子不但沒有剝奪自由,有專業團隊照顧起居健康,她不用再為打點家務煩擾,反而有機會展現久違的自我。不久前她參加了院舍製作蛋撻的活動,又激起那做甜品的「少女心」,告訴媳婦日後也要在家裡買一個焗爐,出院後也要自己製作蛋撻。從入護養院前的無奈嘆氣,到製作蛋撻時的興奮和期待,婆婆的媳婦見證了她拾回生活熱情的心路歷程。
哪個老人家沒有經歷過青蔥歲月?在未變老之前,誰沒有年輕過?或許我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顆蠢蠢欲動的赤子之心,藏了我們對生活最初、最純粹的熱誠。「尊重生命‧改變生命」是基督教靈實協會的服務宗旨,澄深婆婆在這裡找回那個喜歡唱歌、做甜品的小女孩,也見證了靈實護養院投入服務的那顆初心。

澄深婆婆喜歡唱歌,媳婦之前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