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健康
2021-08-10 20:20:00

貼身小膏藥

分享:
相片由作者提供

相片由作者提供

開學日,一眾小朋友已於課室內喧嘩熱鬧起來;樂樂卻在門外拉著媽媽,放聲嚎哭,嚷著要媽媽留下。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是指要與依附對象如主要照顧者分開所引起的惶恐或擔憂,在幼童成長過程中屬常見的現象。可是, 故事主角樂樂每次與媽媽分開的時候都哭得不可開交,甚至因此而多次未能參與課堂和日常社交,可能已患上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一般症狀

面對與依附對象的分離,即使短暫如上個廁所的片刻,患有分離焦慮症的小朋友會感到非常不安,可能會不合乎情理地發脾氣或拼命黏著依附對象,即使於家中亦不能分割似的。假若與依附對象分開了,這些小朋友或許需要時刻知道依附對象的狀況,深怕於分開期間會遭遇不幸。一些患有分離焦慮症的小朋友還會重複夢到有關分離的情節,例如一家人被拆散的夢境。此外,這些小朋友或會經常感到身體不適,如作嘔或心悸等。

有關影響

要確診為分離焦慮症,除了表徵需符合臨床條件,非由其他病症或用藥所致,小朋友的症狀需持續四個星期或以上,其日常功能如學業或人際社交亦需因而已經受到影響。故事主角樂樂因害怕與媽媽分開,數月以來多次未能參與課堂,將面臨失去學籍的危機,亦未能與其他小朋友建立友誼;樂樂的焦慮行為已影響其日常生活和發展。

治療方法

具科研實證的心理治療主要包括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FRIENDS 課程、和親子互動輔導(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PCIT)。CBT療程一般為九至二十節,主要透過認識情緒、思想、和行為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行為實驗,及想法上的轉換,以緩解小朋友與依附對象分離時的焦慮反應。FRIENDS為主要照顧者與患有分離焦慮症的小朋友提供約十節的同步小組,內容主要為認知行為治療,亦包括親職技巧訓練,以幫助家長更有效應對小朋友的焦慮行為。PCIT的療程則平均約十三節,透過輔導員於遊戲及日常的情境中提供即時指導,改善親子互動模式,以減少小朋友的焦慮行為。如小朋友對心理治療的反應未如理想,家長亦可考慮藥物治療,以減輕其分離焦慮症症狀。

Ad Block

親子之間有著堅固的情感基礎當然重要;然而,小朋友過分依賴家長以致其日常功能及發展有所障礙確實令人擔憂。每種治療各有優勢,臨床需要和治療反應亦因人而異。家長如對小朋友的狀況有任何疑慮,可尋求專業人士協助,為小朋友提供合適的支援。

文: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學家 張敬斯 博士

 

參考文獻: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https://doi.org/10.1176/appi.books.9780890425596

Ehrenreich, J. T., Santucci, L. C., & Weiner, C. L. (2008).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in youth: Phenomenology,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Psicol Conductual, 16(3), 389-412.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