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河映像曾經的未來
我所看見的香港電影未來?Sorry,看不見,我只是普通市民,不是資深電影人(連不資深電影人也談不上);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繼續買飛入場,但大前提是:仍然有電影上畫。
1) 回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香港電影由高峰,開始走下坡。原因?有好多,不贅了,只能說,有一些原因,跟現在差不多,亦有一些,不復存在。
2) 市道是同一樣的差,最大分別,當年仍然開到戲,仍然有戲上畫,台前幕後叫做仍然有工開,現在呢?幸運的,可能都去了拍電視劇做舞台劇。
3) 銀河映像在當年那一個看不見未來的市道下成立,為了甚麼?不是商業考慮,而是基於藝術考慮——為了取回導演在一齣電影創作裡的主導權,並非任由作為演員的巨星,在片場肆意凌駕導演,導演只淪為執行(別人意志的)導演。拍戲,固然需要顧及票房(為顧及票房難免要符合潮流),但票房考慮,絕對不是一齣戲存不存在的唯一考慮。
4) 於是我們才有機會看到《一個字頭的誕生》、《兩個只能活一個》、《暗花》、《非常突然》——寫這一篇前,翻看了一次《非常突然》,一班警察一班賊人,加一個開餐廳與罪案明明無關的女人,既有典型警匪片的槍戰駁火,也有著畫面看不見但你會自然感受到的愛與情;偶然的命運,感情的錯摸,到了最後,一切竟然是如此戛然而止。死亡,從不理會你是正義使者抑或邪惡化身。
5) 絕對是類型片,卻沒有給你一個類近的典型結局,反而是過去香港電影不曾出現過的結局。票房幾多?不夠400萬。

《奇峯無邊 銀河無際:杜琪峯與銀河映像》
6) 當知道台灣將舉行《奇峯無邊 銀河無際:杜琪峯與銀河映像》,不期然想起銀河映像成立初期的好幾齣戲,我都是在一些已經不存在的戲院觀看,例如《兩個只能活一個》,在銅鑼灣總統;又例如《鎗火》,在旺角砵蘭街的南華——這場《鎗火》,觀眾坐滿了一半,望一望,全部麻甩佬,大部分都選擇一路睇戲一路食煙,銀幕下,有聞得到的煙火,銀幕上,有聞不到但看得見的鎗火。一間舊戲院,一群沒有事先約定的麻甩佬,看著一team偶然聚在一起的麻甩佬。
7) 其實銀河映像一直在拍的都是類型片,只是嘗試不用典型的思考去諗故事,不完全使用典型手法去講故事:《一個字頭的誕生》為你展示一個人的兩種命運,《兩個只能活一個》讓你看見一個污糟邋遢指甲捆黑邊的金城武,《非常突然》要你目擊一次突如其來的死神來了,《鎗火》則給我們看見一種有別於吳宇森槍戰戲的處理,槍,開得極少,子彈,射得極度節約——因為budget所限,原來風格,有時候是被實際環境迫出來。
8) 而銀河映像風格,亦是在那麼一個惡劣市道,惡劣到看不見未來的市道迫出來。
9) 銀河映像過去的奮鬥再艱險,畢竟已經度過捱過,現在回看,都變得浪漫,可以都付笑談中,甚至很適合用小說甚或報道文學方式記下來,回味又好,作為香港電影歷史研究一部分也好。
10) 但未必可以作為參考。香港電影當下的經營處境,不是單憑一兩個人一間公司的熱情意志可以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