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今以後》 溫柔地不妥協
楊曜愷執導的《從今以後》,是以溫柔但不妥協的方式,講一個在香港同志社群中極為貼身的故事。
電影聚焦一對相守多年的同性伴侶Pat(李琳琳)和Angie(區嘉雯),兩口子多年來建立的生活,因為Pat突然離世,一夜間遭原生家庭的血緣邏輯,還有法律真空雙雙衝擊。導演透過鏡頭,不激昂、不控訴,慢慢刺進那些我們太熟悉的壓抑與不公之中。
近年不少香港電影熱衷強調家庭的穩定與重要性,彷彿只要回家,一切問題都能解決。但《從今以後》卻一開始就提醒觀眾:原生家庭不是每個人都能倚靠的避風港。Angie多年來一直與Pat的家人相安無事,後者卻在Pat離世後瞬即以血緣為由,奪回本屬Angie的財產繼承權,完全無視Pat生前的意願。更荒謬的是,他們還把自己的經濟困境,理所當然地踐踏這段伴侶關係。
Pat和Angie的關係或許沒有法律認證,但她們共度的日子、屋裡擺設的位置,都是無法抹去的生活痕跡。然而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因為沒有立下「平安紙」,Angie 最終在法律和道德的夾擊中孤立無援。導演選擇用極為節制的方式描繪這段過程,從寂靜的家居鏡頭到喪禮安排的無奈細節,讓觀眾感受到壓力如何一點一滴滲入她的生活。
家人關係可以轉眼間成為敵人,失去了伴侶的Angie,跟那些她早已認定如親人般的「自己人」,最終因為資產分配反目。導演沒有搬出我們熟悉的電視劇橋段,沒有一場又一場的大吵大鬧。反而在日常的對話中呈現關係生變,觀眾不單會明白Angie的兩難,同時也可能站在對方立場。楊曜愷之所以厲害,在於他靜靜地質問何謂「家人」?家庭的存在意義,是否如此美好?
時至今天,以同性戀愛為題材的電影,仍時常被視為非主流甚至敏感,《從今以後》的存在本身已是一種姿態,讓人看後默默難過很久。這齣戲提醒我們,愛的形式從來不因性別而區分,問題也不只是「愛得夠不夠」,而是社會大眾能否坦然接受和尊重這份愛。
(文:何阿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