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7-06-05 06:00:00

《謎情日記》 選擇性失憶

分享:

如果記憶能選擇,你會選擇保留或刪除甚麼?或許,我們都不自覺地選擇性失憶,有人會鎖起抱憾的創傷片段,有人卻會抹去美好憶記而苦了一生,《謎情日記》是個關於傷痛與記憶的故事。


《謎情》是印度導演賴舒彼查(Ritesh Batra)的第2部作品,他憑自編自導的處女作《美味情書》一鳴驚人,寫出一段藉午餐飯盒交換書信的曖昧情緣,當中滲入了印度獨有文化與社會百態;而他的新作則改編自英國作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的得獎暢銷小說,透過追討一本日記回溯舊情「真相」,略帶懸疑性的劇情,與六十年代英倫學院的史哲思考,交織出讓人細味的故事,淡然的人生頓悟,暗湧縈繞心頭。

adblk5


重編日記
電影講述退休兼已離婚的東尼,某日收到一封領取遺物的信件,原來初戀女友維妮的母親逝世,將自殺摯友范亞恩的日記留給他,但維妮拒絕交出日記。電影以一本作者已死的日記作引子,促使東尼重新審視那段不堪回首的「三角戀」,過程穿插他回憶與好友相處及拍拖的片段;其中上歷史課時,范亞恩與老師討論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他認為當事人已不可能現身說法,「真相」只能讓後人闡釋,並不全面,正如范亞恩的生平事蹟與尋死的因由,單從東尼的回憶去理解,可有修飾或隱藏?隨著東尼與前妻、中學舊友及斷交40年、形同陌路的舊情人憶起往事,觀眾猶如翻開他的「無形」日記,透過每段細節不同的回憶,重新貼上被撕去的頁面。


從自欺中醒覺
初戀往往是刻骨銘心,對於當年廿歲出頭的小子,失戀與摯友自殺,是人生重創,讓記憶碎片散落一地,人性的本能是啟動自我保護機制,那管是有心或潛意識作祟,東尼只拾起不具殺傷力的碎片,拼湊自我感覺良好的記憶,封閉心靈免再受傷。《謎情》開首幾場簡單的戲,如東尼對待郵遞人員和對買不起相機的客人的態度,以及陪伴懷孕女兒參加產前訓練班,充分表現他對周遭人事的漠視與疏離。後段劇情層層鋪墊,巧妙以手錶和相機貫穿全片,暗示東尼對時間流逝和記憶的主觀選擇。此片手法平實,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但導演擅於捕捉人性的感懷,以首尾呼應的方式,藉主角的臨盆女兒、送包裹上門的郵差及一隻手錶,展現東尼不再自欺欺人的釋懷,重新發現眼前人事的美好。

adblk6


《BJ單身日記》系列的占布洛德賓和《緣來他不夠愛我》的柏林影后夏綠蒂藍萍,分飾年長版的東尼和維妮,前者細膩自然的演繹,流露角色細微的心理變化;後者戲份不多,舉手投足盡顯忠於真我的個性,兩人幾場對手戲都足見一段糾結舊情的重量。如何處理傷痛,坦然承認或壓抑逃避?面對自己,不僅是長者的關注,別讓自欺捆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