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6-09-29 06:00:00

救國良醫

分享:

中國近代史上,除了魯迅棄醫從文,還有一位棄醫從政的大人物,即港大醫學院最為顯赫的「校友」,華人西醫書院「大仙」(「仙」為“senior”),國父孫中山。

今年不但是孫中山誕生150周年,也是魯迅逝世80周年,這兩位偉人的人生軌跡雖然並無交疊,卻有不謀而合之處。孫中山和魯迅都曾學醫,也在日本生活過一段時間,最終都沒有選擇行醫。魯去日本的主要目的是留學,學醫並非他的首選,他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只讀了一年就退學。孫先入讀廣州博濟醫學堂,後轉來香港華人西醫書院,畢業後曾於港、澳、穗行醫兩年,據載頗有名聲,隨後成立興中會,醞釀革命。學業和學運或許很難兼顧,孫中山卻是一個破例。

一般都認為孫的革命思想是在香港讀醫的時候形成,當時尚處於議論革命的階段,他似乎也受到西醫書院老師的影響,譬如曾多次與清廷主政官員打筆戰,要求改革體制的何啟。他的另一位恩師康德黎(James Cantlie)也懷有改良的抱負,他認為培育華人醫學人才之目的,不僅是讓他們為國民治病,還希望以科學精神叩開中國大門。

因此,在孫中山投身革命之前,也一度上書李鴻章,提出中國必須發展工業,改革教育和選拔人才的制度,解除皇權對於商業的限制,嘗試從建制內求變。眾所周知,他最終放棄了漸進式的改良,投身革命。應對社會發展的難題,到底是改良,還是革命,可能是中國近代史上首要的課題。香港當前也陷入同樣困局:一派主張漸進式從制度內部改良,另一派則由外部施壓,追求一夜變天,此一對立形勢,已導致香港民意分裂。像何啟那樣的改良派,或者康德黎之理想,換在今天,恐怕都不免被扣上「左膠」的帽子;而新興的民意潮流,也將一些立場激進的代議士送入了立法會,香港今日的命運,其實同樣面對百多年前國家何去何從的疑問。

adblk5

孫中山和魯迅都曾習醫,但並未成為終身事業。所謂「不為良相,當為良醫」,在他們倆的誕辰和忌辰紀念之際,令人不禁想問,香港的「良醫」在哪裡?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