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1-07-16 04:30:00
日報

殖民地政府沒有排斥漢文及本地化教育

分享:

踏入二十世紀之後,港英殖民地政府雖然加強了對本地教育的管理,提供更多官辦的學校,但香港的教育仍然以私人辦學為主,政府也沒有強力的干預。民國的建立至五四運動,對香港的教育造成了影響,有一些國內來香港的知識分子在香港辦學,以中文教學為主,政府也沒有干預,課程其實十分多元化,沒有所謂標準的課程。政府雖然強調官校要以英語教育為主,但卻沒有排斥中文及涉及中國文化的教育。1912年的時候,更在當時的教育局設立了一個「漢文教育組」,推廣中文教育的發展及籌集發展資金。1913年制定的第一條教育條例,也只是要所有津助及私立學校都必須向教育司署註冊,沒有對教學語言及課程內容作強制性的規定。在1920年至1926年之間,政府先後成立了三所規模較小的漢文師範學堂,推動師資訓練,也全部都是以中文來授課。

到1935年,英國政府派了一位皇家視學官來香港考察,其後向英國國會提交了報告。報告指出政府的教育工作不應只針對少數上流人士的子女,而應該照顧香港大多數華人,因而建議加強中文教育及擴大小學教育。報告書建議得到港英政府接納。雖然其後因為日本侵華及二次大戰爆發而未能普及基礎教育,但港英政府仍然以擴大基礎教育及推動本地化教育為目標,還於1939年把原本的三間漢文師範學堂及另一所學院的漢文師資班合併,成立了香港師資學院,成為第一所綜合性的本地師範學校,即羅富國教育學院的前身。

各方面的資料及事實都證明,港英政府在香港本地教育發展的過程中,雖然逐步擴大英語教育,但一直都沒有排斥漢文及中國文化,也重視教育的本地化工作。而事實上,也有幾位總督,例如金文泰,便十分仰慕中國文化,也致力推動中文教育。如果要指控港英要透過教育來奴化民眾,這些做法可以如何解釋?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