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8-18 04:31:57
日報

港府飲水門茲事體大 嚴招標流程善用公帑

分享:
港府飲水門茲事體大 嚴招標流程善用公帑

港府飲水門茲事體大 嚴招標流程善用公帑

香港政府部門辦公室飲用水供應合約近日爆出重大醜聞,可稱為「飲水門」。政府物流服務署批出巨額合約予「鑫鼎鑫」公司,為港島及部分離島政府辦公室供應樽裝水。事件開初引發公務員對內地品牌水質的疑慮,這樁原被簡化為「抗拒國貨」的事件,實質揭露了納稅人公帑如何在層層把關失靈下,面臨被詐騙侵吞的風險。

事件初期,網絡輿論將公務員對水質的合理質疑扭曲為政治表態。有KOL聲稱抵制內地品牌水是「去中國化」的表現。當「鑫樂」樽裝水送抵辦公室後,部分部門已拒絕使用,公務員更自發集資訂購其他品牌飲用水。這種基於產品可信度的市場選擇行為,卻被誤導為意識形態對立。後來媒體揭穿「鑫鼎鑫」懷疑偽造生產地址等違法行為,輿論才轉向正視招標制度的系統性失效。

鑫鼎鑫以5,294萬元中標供應188萬瓶飲用水,折算每瓶成本高達28.2元。此價格遠高於市場合理水平,在內地電商平台,同規格知名品牌桶裝水有零售價僅約10至15元,即便計入香港物流成本,政府採購價仍顯著偏高。更矛盾的是,物流署曾宣稱新合約「每年節省1,600萬元」,卻未解釋為何單價高昂的供應商反而被視為節省公帑的選擇。這種價格悖論暴露兩大問題:其一,政府招標是否缺乏基礎市場調研機制?其二,評審過程是否過度聚焦總額節省,卻忽視單價合理性?當負責數千萬公帑分配的部門,竟連公開市場價格比對的基本功都付之闕如,納稅人如何能信賴其審慎理財的能力?

adblk6

內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22)明確規範微生物、重金屬等106項指標;國際標準如ISO 14046更要求評估水足跡與生命周期管理。然而物流署在招標過程中,竟未發現中標產品標籤地址「混雜繁簡體字」的低級破綻,亦未核實生產商授權文件真偽。雖署方聲明「每兩月抽檢水質」,但當供應商從源頭已涉造假,事後檢測不過是亡羊補牢。

供應商名冊審查機制在此案中也徹底崩壞。鑫鼎鑫被揭露2024年8月才恢復營業,不足一年即獲政府大額合約;其北角註冊地址「無水牌、單位漆黑」。這些公開可查的風險信號,招標部門竟全數忽略。更可笑的是,該公司同一時期另獲渠務署680萬元化學品合約,若無「飲水門」曝光,此合約恐將繼續執行。

要堵塞制度漏洞,須從三方面改革招標制度。首先,拆分巨額合約分散風險。借鑑市場智慧,可改為分區、分年度招標,既能降低單一合約金額吸引更多供應商競爭,亦避免「一次錯誤賠上三年」的系統風險。其次,引入第三方認證與突擊審查。例如委託專業機構實地稽核供應商生產設施,並嚴格驗證授權文件真偽。最後,建立動態供應商評級制度。現行名冊僅作基本登記,應參考銀行信貸評級模式,按財務狀況、過往履約表現等指標分級,收集網絡資訊,高風險投標者須繳付履約保證金。

adblk7

「飲水門」暴露公共採購制度已偏離自由經濟核心精神——以市場競爭保障品質與效率。當政府成為單一超大買家,若缺乏相應制衡設計,反而會扭曲市場機制。港府應將「價低者得」的機械評標,升級為「透明競爭、動態監管、風險分散」的現代化採購體系,確保善用每滴公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