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窮遊之都的困局
五一黃金周星期一結束,期內訪港的內地旅客再破疫後紀錄,單是5月2日便有26.7萬人次,創疫後內地旅客單日入境人次新高。內地旅客來港上天下海、無孔不入,各旅遊景點人頭湧湧,政府總算是求仁得仁,終於做到「無處不旅遊」。
之不過,五一黃金周期間,多個陸路跨境口岸出現人潮,其中福田口岸及港鐵落馬洲站逼爆出入境旅客,過關時間需約4個小時,由於人流量過多,手機網絡崩潰,無法購買車票,大批旅客無奈滯留在落馬洲站的入閘口。正所謂「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今次是深圳居民來港「一簽多行」去年底放寬後首個五一黃金周;當局只一味追求旅客數量增長,卻沒有提升硬件設施和增加承載力,遇到巨大人流壓力時便立時崩潰,實在是責無旁貸。
在銅鑼灣這邊,同樣是人頭湧湧,與復活節假期的「空城」景況呈現巨大反差:老實說,如果沒有內地旅客,街上人流至少會少三分之二,可以說五一黃金周整個市面都是由他們撐起,但可能由於人民幣貶值,基本上很少看到遊客拿着購物袋。現時旅客擠滿各處,對社會造成負荷,卻「旺丁不旺財」,只帶來了基本消費,令香港陷入「窮遊之都」的困局。另一方面,過多旅客已開始對一些郊外景點構成負擔,長遠難以持續。這不是一句「優化旅遊體驗」便可解決的——這些就是當前香港旅遊的機會與挑戰。
事實上,面對人民幣貶值,內地旅客沒有傾向原地消費而依然外遊,已是難能可貴;窮遊總比不遊好,對香港旅遊業的負面衝擊也比想像中少了許多。
或者我們應該反過來去問,深圳每逢周末都要應付數十萬港客,為何他們又做得到,我們這邊卻落得焦頭爛額、不斷甩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