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自殺率超國際水平 生命教育培養學童韌力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香港自殺率在2023年升至每十萬人14.5,較國際平均水平高出近三成,其中青年自殺問題尤其令人憂慮。相較於社會經常熱議的房屋、經濟等議題,自殺對生命與家庭的摧毀性影響,似乎未受到同等程度的關注。香港作為一個高度競爭的國際都市,確實需要透過全方位的生命教育,重建年輕人面對逆境的心理韌性,重新喚醒昔日「獅子山下」那種不畏艱難的奮鬥精神。
自殺問題的成因相當複雜,往往涉及心理、社會、經濟等多重因素,很難用單一原因解釋所有個案。然而,數字持續攀升與極端個案的頻繁發生,清楚反映問題已經迫在眉睫。現行政府措施如輔導熱線、危機介入等,雖然具有一定必要性,但大多屬於「事後補救」性質,未能從根源構建防護網。若我們繼續將自殺單純視為個別案例處理,忽略其作為社會整體現象的深層意義,恐怕難以扭轉當前的嚴峻趨勢。
在生命教育的推廣方面,台灣地區的經驗值得借鑑。他們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開始推動「生命教育年」,將生命教育全面融入正規課程體系,從幼稚園至大學階段循序漸進。課程內容涵蓋生命意義探索、情緒管理、倫理反思等範疇,例如中小學透過繪本閱讀、團體活動引導學童理解挫折與死亡的意義,大學則開設哲學與生死學等深度課程。這種系統化的教育不僅有助降低自殺率,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年輕一代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情。台灣的實踐證明,生命教育不應僅僅是「防止自殺」的工具,更是促進對生命價值產生積極認同的過程。
自殺最大的遺憾在於其不可逆轉性,特別是當發生在年輕生命身上時,更令人痛惜。而研究顯示,超過八成的自殺個案其實可以透過早期介入得以避免。除了學校的系統性課程,整個社會都需要參與構建安全網:社區組織可以開展壓力管理課程,企業能夠推行員工心理支援計劃,家庭則要營造開放溝通氛圍。媒體也應當承擔社會責任,減少渲染絕望敘事,轉而多傳遞在逆境中成長的真實故事。回顧香港經濟起飛時期,雖然資源匱乏,卻孕育出互助包容的「獅子山下精神」。今天的香港,更需要重新發揚這種在困難中依然保持希望的韌性。
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是,自殺問題在物質富裕的社會如日本、南韓同樣嚴重,這說明經濟發展未必能帶來心靈的滿足。香港的教育制度長期偏重學業成績,雖然專上教育機會已經大幅增加,但單一的價值觀仍然讓學生承受著巨大壓力。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應該更加重視興趣培養與全人發展,例如增加藝術、體育與音樂課程的比重,讓年輕人在多元體驗中發現生命的樂趣。當一個人擁有真正熱愛的事物,對生命的珍惜與欣賞自然會油然而生。
台灣近年推動的「挫折教育」頗具參考價值,他們透過設計情境讓學童體驗失敗,學習如何消化負面情緒。例如在課程中模擬比賽失利、人際衝突等情況,引導學生反思應對方式。香港在這方面的嘗試還比較有限,未來可以考慮在生命教育中融入相關元素,並結合社區資源開展逆境訓練營、跨代共融計劃等活動。防範自殺需要多管齊下,從個人到制度,從學校到社會,唯有讓心理韌性成為普遍認同的價值,才能真正織就堅實的生命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