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部門推動寵物友善 創設大灣區寵物護照
香港警務處日前罕有地舉辦了一場推廣寵物友善的大型活動,處長親自分享飼養寵物的短片,展現執法部門溫情一面。今年6月,港府已簡化內地寵物來港檢疫程序,將隔離期由120天大幅縮短至30天;施政報告更宣布將容許合資格餐廳攜帶寵物入內。這些措施顯示本屆政府正逐步邁向寵物友善的政策方向,值得肯定。然而,要真正釋放「寵物經濟」潛力,尚需更系統化的頂層設計,其中創設「大灣區寵物護照」應成為下一步重點推進的目標。
寵物對人類心理健康的好處,已獲科學研究證實。國際期刊《BMC Psychiatry》曾綜合不同研究和八千多篇文獻,結論明確顯示:飼養寵物與戶外活動時間充足者,抑鬱症狀風險顯著降低。這與歐美多項研究結果一致,例如英國學者通過數據分析發現,飼養貓狗帶來的心理慰藉,其價值堪比維持一段美滿婚姻。這些科學證據說明,推動寵物友善政策不僅是滿足飼主需求,更是投資公共健康的有效手段。
香港房屋署早在2003年已允許持醫學證明的住戶飼養狗隻作為情感支持動物。多年實踐證明,這項政策運作良好,未見引發嚴重社區問題。由此可見,只要管理得當,寵物與公共空間並非對立關係。港府應跨部門全面檢視現行措施,借鑑海外經驗,在博物館、體育館、社區會堂等公共設施設立「寵物友善時段」,明確規定哪些時段允許市民攜帶寵物使用設施。這種清晰的規範既能滿足飼主需求,也能保障其他使用者權益,真正實現人寵共融。
在國際層面,歐盟早已實施「寵物護照」制度多年。只要寵物符合疫苗接種要求並植入晶片,即可在成員國間自由通行,連瑞士、挪威等非歐盟國家也有便利措施。這套制度既保障動物健康,又促進人員流動。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應積極與內地部門協商,建立大灣區專屬的寵物通關機制,讓符合衛生標準的寵物享有跨境便利。這不僅能促進大灣區內部的寵物旅遊,更能讓香港發揮在寵物治療、寵物醫療、寵物科研等領域的專業優勢,開創產業新機遇。
近年「毛孩」概念在年輕族群中日益盛行,攜寵出行在內地已蔚然成風。據統計,中國城鎮犬貓數量在2024年已突破1.2億隻,而內地高鐵也順應需求,在主要線路推出寵物託管服務,實施「隔離運輸、人寵同達」的創新模式。這種由下而上的社會需求,結合由上而下的政策支持,正形成龐大的寵物經濟生態。若能透過「大灣區寵物護照」打通跨境流通環節,將可進一步釋放這股經濟動能,帶動寵物旅遊、醫療、保險等相關產業發展。當愈來愈多市民將寵物視為家人,政府的政策也應該與時俱進,讓香港成為真正友善共融的國際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