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7-03-14 06:00:00

《金錢買不到甚麼》

分享:

最近我重溫了哈佛大學桑德爾教授(Michael J. Sandel)的著作 “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再讀這書,源於早前看過的一段短片:一位女士在新年大派一疊一疊的鈔票作為利是,小孩接過後高興得拋呀拋,紅彤彤的鈔票散落四周……畫面沒錯是喜氣洋洋,但孩子們會學到一套怎樣的價值觀呢?


我們對金錢的態度應如何?經濟學有所謂需求和供應曲線,兩線相交的一點代表買賣雙方共同接受的價格。然而,是不是只要有一個市場定價能令賣方願意出售、買方樂意購買,就甚麼都可以買賣?


桑德爾教授在書中用多個例子探討消費者抉擇的底線,包括時間商品化的問題及當中的隱憂。例如,不想花時間排隊,有人會選擇買「黃牛票」看演唱會。美國國會聽證會座位難求,銀彈充裕的政客可選擇光顧專業排隊公司代勞;非政府組織資源有限,唯有早一天便開始排隊,免得喪失表達意見的機會。有些著名的專科醫生診症時間總是供不應求,間接造就不少「黃牛」,轉讓預約時間。看演唱會覺得「黃牛票」貴或不公平的尚且可以不買,病人求診卻未必有別的選擇,但沒錢便買不到就醫的位置。要適時得到診治,就只取決於付得起錢與否嗎?莫非有錢真的能使鬼推磨?

adblk5


另一例子是代孕服務。代理孕母販賣的是可懷孕的空檔,從商業角度來看,雙方你情我願,可說是各取所需。既然有產前的交易,已出生的孩子又是否可以販賣?有人認為以不同名目向兒童院捐贈後再收養孩子,實際上無異於一樁交易。買賣人體器官又如何?社會應否有一條道德或公義的底線來制衡所謂市場的經濟行為呢?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劉怡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