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正午,烈日當空,潮濕又酷熱,北角街道的繁囂如潮,令人心悶。正欲闔眼避開那衝出雲霧刺目的陽光,眼簾間卻浮現麗池大廈,兩幢對稱,隔著一現代高樓,恍若水中倒影。這座英皇道的建築,是陸謙受(1904-1992)五十年代的手筆,香港早期本土建築大師,以現代建築風格與美學凝固於斯。陸氏年幼離港隨父赴英,求學於建築聯盟(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天資過人,未及畢業(約1929年),便為中國銀行倫敦辦事處負責人貝祖貽賞識,委以重任。此機遇,或許潛移默化,啟發了貝氏對其子貝聿銘的栽培。三十年代,陸謙受歸國往上海,事業如日中天,成為中國銀行御用建築師,作品遍地開花。解放後回港,舊中銀總行、保華大廈,皆出自其手,銘刻於香港的建築歷史篇章。
麗池大廈,Mid-Century Modern之風,混凝土線條粗獷又細膩,與今日玻璃幕牆的冷峻高樓相映成趣。在雲石金屬叢林中,它顯得單薄,彷彿時光洪流中的一葉孤舟。麗池花園原建四幢,九十年代末,中間二幢拆為御皇臺,僅餘兩端,靜守舊日輝煌。此地曾是七姊妹泳灘,港島東的清涼淨土,碧浪拍岸,笑語喧騰。後泳灘易為麗池餐舞廳,雖歌舞昇平,但泳池猶存。夏日,男女老幼匯聚,泳池中嬉水,清涼中流淌青春記憶,彷彿時光未曾遠去。
站在當下的麗池大廈前,思緒湧向逝去的年華。它的前身就是已消失的餐舞廳一部分;這斑駁的立面,陳舊中藏優雅,訴說五十年代的夢想。陸謙受融現代主義於美感,功能與線條相得益彰,與今之浮誇高樓迥異。然而,城市急進,老建築岌岌可危,御皇臺已斷其完整,殞地之嘆油然而生。酷暑中,忽生遐想:若保育無望,重建為公眾泳池又如何?延續七姊妹泳灘之遺韻,為都市添一抹懷舊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