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的底線思維
創業的人通常都比較樂觀,樂觀的人才能看見機會並付諸行動。但樂觀並不代表盲目衝動,創業者應先評估風險,確保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也能承受,才可以放手一搏。
創業最壞的情況是甚麼?就是生意失敗。十多年前創業的時候,我放棄了在跨國集團高管的工作,但我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仔細盤算過,即使生意失敗,最多就是損失了投入的資金,剩餘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仍足以維持基本的生活,才敢去馬。雖然未必能負擔子女出國留學或經常旅行,但至少能應付三餐一宿。當時我還賣出部分資產,除了創業資金外,還預留了兩年生活費,確保即使頭兩年完全沒有收入,也能維持正常生活。
經營企業也應該有「底線思維」,先求生存,再求發展。初創的時候,我投入的資金足夠一年的營運,確保公司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也能撐一年。發展到今天,我們每投資一項新業務,都只投入能夠輸光的資金,不會讓集團陷入險境。在經營過程中,我始終堅持不借貸的原則,無論利息多低甚至免息都不借。因為借來的錢不是自己的錢,生意失敗了還是要還,這等於是在冒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風險。輸錢只能輸自己的,這是最基本的底線。
現在看來,這些風險管理措施可能過於保守。預留的兩年生活費根本沒用上,因為業務很快就開始盈利,加上當時我太太無心插柳下重返職場,生活壓力不大。創業準備的資金也顯得太多,因為公司很快就開始賺錢。但正是這種底線思維,讓我能避免陷入無法挽回的風險,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