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島阿波舞:四百年祭典
上周,出席了日本秋祭的盆舞嘉年華。當晚,場內三味線的樂音,太鼓聲由遠而近。花墟公園內,一群舞者身穿舞者和服,腳踏木屐,隨著傳統音樂的節奏翩然起舞——這正是德島阿波舞跨越四百年的祭典魅力,當晚熾熱綻放。
緣起江戶,舞動盂蘭盆魂
阿波舞的起源可追溯至日本江戶時代(約400年前)的德島地區(舊稱「阿波」)。相傳當地為慶賀城郭落成,百姓以「無拘無束地舞蹈」表達歡慶,後與盂蘭盆節「迎接祖先靈魂」的傳統結合,發展成「盆舞」代表之一。其特色在於「舞步簡單卻充滿生命力」:男舞者躍動強勁,展現「狂舞」氣勢;女舞者低姿態踏步,指尖輕揚,柔中帶剛。
「舞呆」哲學:跟據「阿波舞」的說法,「跳舞的人是傻子,看舞的人也是傻子,既然同是傻子,何不共舞?」這句阿波舞名諺,道出它打破觀演界線的核心精神。舞者以「連」(團隊)為單位,邊行進邊舞蹈,從緩慢優雅的「囃子」旋律,逐漸加速至狂歡節奏。觀眾往往被其感染力吸引,不自覺隨節拍擺動,最終融入遊行隊伍——這正是阿波舞歷久不衰的秘訣:它不只是表演,更是一場集體的節日歡慶。
日本秋祭在香港:當德島舞者與香港民眾相逢於花墟公園。場內不僅重現阿波舞的澎湃能量,更集結太鼓演奏、御神輿巡遊等30餘項演出,佐以日式咖喱、清酒等攤位,打造原汁原味的祭典場景。
對香港觀眾而言,阿波舞的親民特質尤具吸引力。當鼓聲愈發急促,大家模仿舞步的歡笑、民眾舉手機紀錄的專注,與舞者額間的汗水交融——四百年傳統,此刻化作無國界的共同語言。
為何阿波舞能走向世界?阿波舞的全球化,緣於其「可參與性」:動作易學,音樂明快,且承載「祭典共樂」而非「競技」的本質。從德島八月百萬人齊舞的「阿波舞祭」,到台北、新加坡的海外公演,再至今夜香港秋祭,它總能點燃現場,讓每個人成為「祭典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