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聯匯制度自2005年起引入弱方和強方兌換保證,金管局在範圍邊緣干預。(資料圖片)
以下香港聯匯制度的評論,會誤導公眾嗎?
「你知唔知咩嘢叫做掛鈎啫?掛鈎唔係凈係掛個匯率,個息率都要一樣㗎嘛!第一件事,唔該你check下聯繫匯率個definition,佢原先參考或者抄考係貨幣局嘅制度,貨幣局制度係full back up,唔該你睇下依家有幾多錢full back up先得㗎!你M2M3佔幾多back up先得㗎!你個儲備夠幾多先?一半都無啊!你首先嚴格嚟講唔係貨幣局制度;第二,你掛鈎係point target㗎!學人做教授你慳啲啦!point target係7.8,你依家7半78半,有個range係度,已經唔係point target,嚴格嚟講已經唔係固定匯率啦!其實已經走晒樣!」
說過了,歷史證明書本取代不了老師。將來,人工智能又可以取代老師嗎?因為教師公會的政治力量和教師作為灌輸意識形態的政治作用,我認為不可以。那麼,人工智能可以取代誤導公眾的KOL吧?不可以,因為尼采在《善惡的彼岸》提醒大家,人們往往根據實用性或對生活的促進作用來選擇相信甚麼,而非單純追求客觀真理。不是嗎?以上一則聯匯制度的評論錯得再離譜,亦無損這位出口傷人的財經KOL的受歡迎程度。人工智能時代,追求客觀真理的成本理應大降。Grok的答案唾手可得:
「這個評論對香港聯繫匯率制度的描述,確實存在多處不準確或過度簡化的陳述,容易誤導公眾,尤其是對金融知識不深的讀者……聯繫匯率制度確實是將港元與美元掛鈎,但這不意味著利率必須「完全一樣」。在這種制度下,香港的利率往往會跟隨美國聯邦儲備局的利率變化,以維持匯率穩定,這是因為資本自由流動和無資本管制(香港的三元悖論選擇)……貨幣局制度只要求100%備份「貨幣基礎」,而非廣義貨幣供應如M2(存款等)或M3(更廣的流動性)。香港的外匯儲備遠超這要求……原設計的目標是1美元兌7.8港元,但自2005年起引入弱方(7.85)和強方(7.75)兌換保證,形成狹窄範圍(band)。HKMA(金管局)在範圍邊緣干預,維持穩定。這仍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HKMA分類為「固定匯率制度」,因為範圍極窄(僅±0.64%),不是浮動或寬鬆peg。」
高智能KOL本來可以追問,投資者容易利用港元與美元的息差獲利嗎?貨幣基礎以外的存款及更廣流動性的貨幣上升、引入弱方和強方兌換保證等,又會否增加聯匯制度的風險?無奈,智慧不可賜,無緣不能度。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做不到,兩千五百年後人工智能又如何喚醒執迷不悟的凡夫?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人工智能更易做到的,是被低智能KOL利用,製造更多妖言惑眾的陰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