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達若摧毀菲林護城河,最終卻吃不了數碼相機的大餅,那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網上圖片)
1975年,24歲的柯達工程師Steven Sasson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雖然質素不佳,但根據據摩爾定律,技術將會高速進化,預測所需時間大約是15至20年後,就會達致當時的菲林像素水平。
然而,由於柯達實在太過賺錢,管理層不肯放棄當時的大餅,用數碼相機來摧毀現有的一切;雖然繼續支持數碼相機的研發,但卻不肯華麗轉身,把未來押注在數碼相機的身上,因此就……就沒有未來了。
人們常常以柯達事件為鑑,認為他們太過短視,因而錯失了未來。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當時柯達的管理層真的是錯了嗎?
話說柯達作為第一個把專業相機平民化的公司,在二十世紀,可以算是日進斗金,如果它在八十年代開始推廣數碼相機,首先失去的就是20年來巨額利潤,可說是未見官先打八十大板。
從財務的角度看,多賺20年的巨額利潤,把利潤放在銀行收息,利息滾利息,這不香嗎?這肯定比自己打自己,推出數碼相機,然後坐視自己的利潤被攤薄,好得太多了。畢竟,數碼相機的收入和利潤,遠及不上賣菲林。
再說,在市場,「先佔效應」的優勢並不太大,發明者和先行者未必一定勝過後來者,正如諾基亞比蘋果更早幾年推出智能電話,到最後的勝出者卻不是它。柯達如果先摧毀掉自己的菲林護城河,最終卻吃不了數碼相機的大餅,那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完全犯不著冒險。
投資大師Benjamin Graham的「價值投資法」,其一主要絕招就是「撿煙屁股」(cigarette butts),即是購買夕陽工業的股票。這些公司雖然沒有前途,但卻可賺盡最後一分錢,然後倒閉,只要計算得好,回報率往往比投資高速發展公司更高。
如果我是當年的柯達管理階層,也是按兵不動,賺得幾多就是幾多,直至時機成熟,數碼相機的潮流來到了,才去成立一間全新公司,自己只控股,不管理,由新人打新市場。至於柯達原來業務,則任由它慢慢消逝,賺盡最後一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