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
2025-07-09 04:30:15
日報

300年前的中歐貿易戰

分享:
300年前的中歐貿易戰

300年前的中歐貿易戰

經濟學所指的比較優勢 (Comparative Advantage)是當一個國家在生產某項產品時,較其他國家具有較低的機會成本及專業化基礎,這種成本上的差異造就國際貿易上的互通有無,通過專業化以提高生產效率,理論上國際貿易透過比較優勢可令貿易雙方獲益。

康雍乾盛世,泛指自清朝康熙皇帝至乾隆皇帝加起來在位過百年勵精圖治下政治、經濟、文化最鼎盛的時期,與西方十六至十七世紀中葉、法國由路易十四至路易十六統治、政治霸權最巔峰經濟最強大的時期。

然而,300年前中國與歐洲(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的一場貿易戰如今天的中美角力何其相似!有如歷史重演。時光倒流至十七世紀,西方對中國商品包括絲綢、瓷器、茶葉的天量渴求,與中國對西方貨品毫不對等的需求正好成為了貿易失衡的根源。根據文獻記載,當年中國出口的商品如茶葉佔英國進口量90%、生絲、瓷器,中國長期處於順差地位,出口額更是進口的3倍。英國以白銀作為貿易結算支付方式導致白銀儲備急劇流失,單是1751至1800年,歐洲輸入中國的白銀達2.8億両,英國對華貿易逆差達300%。1793年,英國首個派到中國的使團:馬戛爾尼使團(Macartney Embassy)訪華,要求開放貿易口岸,卻遭乾隆皇帝拒絕,更諭旨:「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貿易衝突由此而起。西方隨即反制,自1770至1830年,英國採取鴉片戰略,實行「杜你升仙」,177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取得了印度鴉片專賣權,向中國走私鴉片,自1800至1839年輸入中國的鴉片達每年4萬箱,造成白銀流向大逆轉。

當年的商業間諜活動亦甚為猖獗,1712年,法國派出傳教士來景德鎮獲取瓷器配方,究竟是「獲取」還是「竊取」?你懂的。1848年,英國派出蘇格蘭植物學家羅伯特﹒福鈞(Robert Fortune)把中國茶樹苗引進至印度,究竟是「引進」抑或是「偷運」,你也懂的。 

從貿易戰到槍林彈雨之戰,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毀鴉片2萬箱,觸發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然後的《南京條約》,到割讓香港,香港從來都是磨心,早在200年前,已淪為貿易戰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