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1-05-14 04:30:00
日報

太多鼓勵真是好事 ?

分享:

不少在社會打滾了十多二十年的朋友,都表示新一代的年輕人心理愈來愈脆弱、愈來愈不能吃苦。但與其怪責年輕人,倒不如先想一想,當年我們是怎樣培育他們的呢。
 

大約十多年前,社會開始有一個論述,指當時的小孩子愈來愈缺乏自理能力。歸根究柢,就是照顧得太過好:起居生活有工人照顧,十指不沾陽春水,只要考試成績好,就是連自己起居生活也無法自理亦沒有所謂。


太多鼓勵太少責備
與此同時,在十多年前開始,父母對小孩子已經以鼓勵去代替責備:功課太多沒有時間溫習,要以同理心對待小孩子;讀書做事做得不好,要以鼓勵取代強硬的推動;做錯了事,要賦予極大的忍耐與包容。

我們常說家庭是一個人的後盾。沒錯,家庭是一個人的強大後盾,在挫敗時予以支持,在失落時予以安慰。

但問題是這道後盾的界線怎麼畫。

在以前的年代,中學畢業之後成績不足以升學,出來社會工作是理所當然的事。要是子女真的那麼喜愛讀書,便在公餘時間兼讀吧!

但近這十年呢?無論成績怎麼樣,父母總能夠為仔女找出一條路徑升學,認為沒有一個學位在社會便沒有競爭力,所以怎樣也要弄一個學位回來。

但問題是,競爭力不單單是學歷,更是受壓能力、吃苦能力以及意志力。結果是子女繼續生存於溫室之中,無法磨練生存技巧,虛有學歷而欠缺競爭力。

Ad Block


早點意識社會的現實
長期把子女保護於溫室之中,只會令他們變成長不大的巨嬰,缺乏在社會生存的能力。

小孩子比賽失敗了,便告訴他是因為準備練習不足,而不是 無限包容的告訴他「完成了比賽已經很有體育精神」;孩子年紀不小仍然不懂得自己更衣穿鞋,便乾脆不帶他外出遊玩,而不是按捺不住替他更衣。

讓孩子意識社會的現實不是恨心,卻是讓他們早有心理準備,磨練生存技巧。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