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11-21 04:29:50
日報

三分鐘的時間

分享:
三分鐘的時間

三分鐘的時間

11月初請了一星期假,和父母漫遊上海。上海朋友帶我們去了好幾間小酒館,食物新鮮價錢親民之餘,亦感受到餐廳對食物的熱情。原來要在上海稱得上小酒館,菜單必須定期更新,不能總煮着相同的餸菜,否則隨時被淘汰!

比起上海,更多香港人喜歡到日本覓食,揚言「求其揀間都好味」!日本流行的「廚師發辦」,一件接一件的手握壽司,壽喜燒滿滿的儀式感,處處彰顯了慢工出細貨,那種對出品的要求和執着,深深贏得大家的口碑。

反觀香港,地少租金人工高,令市場上出現一股流水作業式的食物店。曾經的美食之都,如今小舖難以生存,剩下同出一轍的連鎖快餐美食。中央廚房講求的是效率,確保A店和B店都是同樣的味道,但求達標、不被投訴。

adblk5

其實不單是飲食界,就連公營醫療,都被扣上同樣命運。行內長輩話,以前油麻地年代一名醫生一晝要睇80多籌。如今幾十年過去,我們每朝仍看五六十名病人,病人只有幾分鐘時間見見醫生。但今時今日許多病有得醫,斷症方法亦變複雜,診症時間本應增加。但可惜的是,儘管經歷了數十年的培訓,公營醫療的供應依然緊絀,瓶頸狀況嚴重,永遠無法滿足「又平、又好、又快」的黃金三角。久而久之,大家身心俱疲、熱情磨滅,便容易將醫學淪為流水作業。

畢竟醫療不是快餐,醫生要花時間琢磨病情,和病人溝通。但長時間的入不敷支,十個煲七個蓋,令大海中浮沉的我們難以看見彼岸。

縱使這樣,香港的公營醫療質素仍然名列世界前茅,背後有賴一眾醫護人員努力不懈。三分鐘的診症,也許在國外只能剛好煮一碗即食麵的時間,卻多年來默默守護着香港人的眼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