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11-19 04:29:51
日報

虛不受補?中醫破解進補迷思

分享:

虛不受補?中醫破解進補迷思

現在愈來愈多人重視自己的健康,現代人常常自覺神疲乏力、手腳冰冷、面色蒼白,很自然地就把自己和「虛」掛鈎,就認定自己是虛,卻在食用補藥補品後出現口乾舌燥、失眠的「上火」症狀,便紛紛稱自己「虛不受補」。但實際上真的是虛不受補嗎?

中醫所言的「虛證」,絕非籠統的「身體虛弱」,指的是人體陰陽、氣血、津液、精髓等正氣虧虛,表現為不足、衰退為特徵。由於各種虛證的表現不一,很難用幾個症狀去一概而論。最常見:

氣虛:氣短聲低、體倦乏力;
血虛:面色淡白、頭暈目眩;
陰虛:口燥咽乾、潮熱;
陽虛:畏寒肢涼、喜熱飲。

除了氣血陰陽虛之外,虛證還可分臟腑的虛弱。所謂「虛不受補」,其實是對中醫補法的一種誤解,問題在於補得不準確,舉個例:一位口乾心煩、舌紅少苔的「陰虛」者,若誤服溫燥的藥物,無異是火上澆油;一位腹脹胃痞、消化不良的脾胃虛弱者,貿然進食滋膩的中藥如阿膠、熟地,只會令脾胃更加「滯塞」,補藥反成負擔。

哪應如何處理?答案就在我們中醫經常提倡的「辨證論治」——臨床上必須精準判斷虛在何處——是氣血陰陽?還是哪一臟腑?會否存在濕、熱、瘀等實邪阻滯?所謂「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惟有辨證正確、對證下藥、補得其所,身體自然能穩穩承接滋養之功,所謂「虛不受補」,也只是迷思而已。

adblk6

作者為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南區)註冊中醫師陳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