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同事飯敍,席間提到大家的性格分類,究竟是I(內向型)抑或是E人(外向型),原來才發現大家都歸類得相當準確。
一個人的性格之能夠改變命運,很大原因是行為心理的影響,舉個例,及早求醫的人通常都會比起諱疾忌醫的人,能夠較早發現及控制病情。但原來,性格亦能幫助醫生去選擇白內障手術後需要植入的人工晶體!
一場研討會裡,一位講者分享了一項有趣的研究。研究人員測試了一群即將要接受手術的白內障患者的性格特質,然後觀察患者在植入多焦人工晶體有否出現不良感受。他們歸納數據後發現,這些主觀的不良反應,在不同性格的人群中出現的頻率的確不相同。焦慮感較高、神經質或情緒不穩定的性格的白內障患者,較其它參加者更常感受到令人不愉快的視覺體驗。相反,經驗開放性和嚴謹自律性的患者較容易達到更高的滿意程度。所以如今講者會在術前先測試病人的性格,用來輔助他替患者選擇人工晶體。
進一步翻查文獻後,我發現一份系統性文獻回顧,審視了現今已出版相關題材,同樣證實了性格和人工晶體之間的關聯。作者在結論時提出目前性格特質測試仍未被納入為白內障術前的常規檢查。因為性格固之然有一定影響,但同一種性格的一百個人總不可能會有一百種相同的術後結果。術前的解釋、患者的生活模式、傷口的癒合、術前有否其他眼疾,都會對術後主觀感受產生一定作用。研究的主要意義是讓醫生藉着參考病人性格,從而調校相應的術前輔導方法,達到一個醫生病人雙雙滿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