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前有記者訪問小朋友傷心痛哭時,最希望得到甚麼,大部分小朋友的回答都是「攬攬」。鏡頭一轉,有家長就斷言不會向哭鬧的孩子一個擁抱。其實小朋友需要的「攬攬」是否不理性的情緒需要呢?
美國心理學家Mona Delahooke博士提出孩子的大腦就像是施工中的房子,他們的下層腦(包含腦幹和邊緣系統)已經發展了,蓋好了,但是上層腦(大腦皮質區)卻還在慢慢建立中:首先完成發展的是腦幹,負責基本生存機能,像是呼吸、心跳、消化等。其次完成發展的是大腦邊緣系統,負責掌管情緒、偵測周遭是否有危險,在面對危險時可以反擊或逃跑。最晚完成發育的是大腦皮質區,負責思考、語言、調節情緒。科學家更提出人類在大約25歲時,這個區域才會發育成熟。
在孩子鬧情緒時,父母斷定了這個「問題行為」是上層腦的行為,孩子沒有好好思考及處理情緒,因而嘗試以「說教」來讓孩子理性思考及調節情緒;但實際上孩子此刻仍處於「下層腦行為」,當孩子受到責罵或冷待時,他會感到不安全,甚至會反擊或逃跑。因此,當孩子有行為問題時,可以先處理他的情緒,以溫柔而堅定的語氣表示明白他的感受,並配合身體接觸(例如擁抱和輕撫),讓他得到安全感,讓他離開反擊逃跑的狀態,當情緒穩定後才慢慢討論事情。
情緒好像是不理性、沒有科學理據的東西,但當我們了解人類大腦的運作時,才能明白「先處理心情,後處理事情」是建立優質親子關係的關鍵。
撰文︰聖雅各福群會教育服務Rachel Club項目主任(戲劇教育)莊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