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為甚麼不同意港大的肺炎研究
研究發現,香港在新冠疫情期間,有醫院紀錄的肺炎個案顯著下降,這些個案的死亡率卻大幅上升。
自2012年,肺炎取代了心臟病成為全港第二號殺手,近年的死亡數字更追過心臟病加上中風的心血管疾病總死亡數字,情況令人擔憂,問題卻得不到足夠社會關注。是主要通過飛沫傳播的關係吧,港大幾年前發表了《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 pneumococcal pneumonia and all-cause pneumonia in Hong Kong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compared with the preceding 5 years: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一文,研究發現在新冠疫情期間,有醫院紀錄的肺炎個案顯著下降。研究人員因此推斷,這是多得疫情期間的口罩令和社交距離措施,減少細菌或病毒透過飛沫傳播。
問題是,解讀觀察數據從來不單純是個醫學問題,皆因即使醫院在疫情期間維持穩定水準的服務,病人決定去醫院始終是個非隨機的個人選擇,因此有醫院紀錄的肺炎個案顯著下降,可能只反映疫情期間病情嚴重的病人才選擇去醫院求診,而病情較輕的選擇留在家中,避免在醫院感染新冠病毒。同一研究其實發現,50至64歲肺炎球菌感染個案的留完日數在疫情期間明顯增加。然而,病情嚴重的病人才選擇入院,亦可導致留院日數因高死亡率而減少。果然,不論年齡組別,全因肺炎的死亡率在疫情期間大幅上升:
The mortality rate increased from 20.5% (95% CI 20.4% to 20.6%) in period 1 to 24.2% (95% CI 24.9% to 25.6%) in period 3 (p<0.005) for all-cause pneumonia. The increase in mortality rat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all age groups.
再翻查衛生防護中心的數據,2019至2023年期間,每十萬名人口計算的登記肺炎死亡人數分別是123.5、125.2、132.6、142.9、150.4。換句話說,儘管疫情期間有醫院紀錄的肺炎個案顯著下降,肺炎死亡率卻不跌反升。換言之,除非疫情期間醫院服務質素大降,口罩令和社交距離措施並沒有阻止肺炎死亡率進一步拋離心臟病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