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胎毒 中醫孕後期的治未病觀念
39歲的她,中藥調經後終於懷上了,孕後繼續安胎保胎,至今已經孕30周了。
「李醫師,我到甚麼時候才能清胎毒?」
有此一問也難怪,中醫胎毒理論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孫思邈、王焘等醫家。他們相信對孕婦體質,孕期的飲食與心理狀態,皆可影響胎兒。這些理論構成中醫養胎觀的基礎,後世醫師不斷補充和豐富了中醫的胎教與優生理論。
即使來到今日,中醫胎毒理論仍具一定價值。胎兒健康不僅取決於基因,更與孕婦的體質、情緒、飲食與生活方式有一定相關。
但並不是所有孕婦都需要清胎毒的。必須要透過辨證施治,針對孕後期出現種種熱象,如燥熱、濕熱、肝火等體質進行調理,才能有助預防嬰兒日後出現黃疸、濕疹、奶癬等。
中醫強調「治未病」,對症治療,對孕婦分娩和初生嬰兒健康都有利。未經辯証而亂清胎毒,有機會對母嬰做成傷害。
有人問:為甚麼西方人沒有「清胎毒」觀念,他們又是怎樣進行孕胎保養的呢?西方醫學也會強調孕婦飲食安全,例如他們會建議孕婦避免某些魚類、生食與未消毒乳製品,以防胎兒神經與免疫受損;亦鼓勵攝取富含Omega-3食物,促進腦部發育。部分宗教家庭會進行祈福儀式,為孕婦提供精神慰藉,也有助安胎。
中西養胎方法不同,卻同重視預防與調理。現代中醫因人制宜、善用傳統理論結合現代醫學知識,令古老醫學永不過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