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科萬花筒
某周末受邀參與一場有關人工晶體的研討會。當日的嘉賓來自五湖四海,演講題目環繞着兩項常見的屈光問題——老花和散光。
白內障手術期間,當醫生置換了人工晶體後,患者便不能再利用眼睛內的肌肉去自由調節焦點。而現代的白內障手術切口細,所以對眼角膜弧度影響甚小。假若術前病人有嚴重角膜散光,手術後我們預計散光會依然存在。
隨白內障手術的成熟,人們對人工晶體的需求亦日漸增加。除了能夠提供清晰的遠距離視力之外,最好能同時兼顧中距離及近距離的視力需求。另外有別於傳統球面設計,散光人工晶體能製造兩個弧面,以配合及抵償角膜散光。除此之外還有日與夜的分別,由於瞳孔會放大縮小,導致進入眼睛的光線量不一,所以人工晶體要接受不同瞳孔大細的測試,才能做到全天候24小時清晰的視力。
看着屏幕上簡報列出不同人工晶體的「離焦曲線」和「調製轉換函數」,我不禁讚嘆人類只用了75年的時間,就已經將人工晶體由一塊意外入眼的玻璃碎片,發展到今日這個地步。
而令我更覺得有趣的是,除了面前這群侃侃而談的講者以外,同一個眼科大圈子內,卻還有無數醫生正在為各自的病人奮鬥研究。有人專注眼科腫瘤,有人專門研究黃斑退化,有人醉心青光眼,亦有人為學童近視防控付上一生的精力。每人似乎都找到一片屬於自己,令自己感到興趣的領域。世界之大實在超乎許多人,甚至醫學生們,心中對「眼科醫生都是一樣的」想像。假若你是第一年加入眼科的話,那麼你又想成為怎樣的一個眼科醫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