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08-07 04:30:18
日報

肺炎——香港一直不夠重視的死因

分享:
肺炎香港一直不夠重視的死因

肺炎——香港一直不夠重視的死因

研究發現,香港在新冠疫情期間,侵入性肺炎球菌病(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s,IPD)、肺炎球菌感染及所有肺炎導致住院的數字顯著下降。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數據,2023年美國的頭號三大殺手分別是:(一)心臟病;(二)癌症;(三)意外。撇除主要因濫藥或交通意外導致的死亡,腦血管病(俗稱中風)是第三號殺手。是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多年以來一直是全球兩大殺手。香港呢?頭號殺手是癌症,心臟病排第三,腦血管病只排第四。而心臟病和腦血管病加起來的死亡數字,不但仍比不上癌症,亦比不上一直被忽略的第二號殺手——肺炎。

adblk5

原來,香港每年有過萬人死於肺炎,佔所有登記死亡人數兩成。又原來,2012年之前,香港心臟病的死亡數字一直比肺炎的高。過去十多年,肺炎的死亡數字不斷上升,心臟病的死亡數字卻保持平穩,腦血管病的死亡數字更微微下跌。奇怪,為甚麼香港的肺炎死亡數字這麽高?又為甚麼香港人對這第二號殺手的關注度這麼底?首先,是醫學統計學分析的「競爭風險」(competing risk)。人難免一死,根據美國人的死亡數字,我在《21世紀價值健康投資策略》問:當你50歲捱得過心臟病、60歲打得過癌細胞,70歲時又逃得過認知障礙症嗎?香港人亦難免一死,只是香港人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低,預期壽命亦長。香港人其實要問:當你50歲捱得過心臟病、60歲打得過癌細胞,70歲時又逃得過肺炎嗎?

肺部發炎,一種肺部感染疾病,通常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等引起。肺炎球菌是最常見的細菌性肺炎病,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嚴重時可引發入侵性疾病。幾年前,港大一項研究發現:

Incidence of IPD, pneumococcal pneumonia and all-cause pneumonia decrease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his was observed with universal masking and social distancing. We postulated this is related to reduced transmission of respiratory viruses and bacteria.

有醫院記錄的肺炎個案顯著下降,研究人員認為是多得疫情期間的口罩令和社交距離措施,減少細菌或病毒透過飛沫傳播。我不同意,原因下回分解。

作者為Pagoda智庫共同創辦人及經濟研究總監、Orientis首席經濟師(師承芝加哥經濟學派,學而優則商,因為相信商業實踐是檢驗市場真理的最佳標準。)

adblk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