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動醫學:守護社區健康的關鍵鑰匙
在香港,每3名長者就有一人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更位列本港頭號殺手。面對慢性病威脅,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慢病共治計劃」,其中運動醫學被列為重要防治手段。運動醫學是整個醫療體系提倡基層醫療的重要一環。
政策支援 運動處方走入社區
醫管局自2020年起推行「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倡運動處方納入慢性病管理常規項目。以糖尿病為例,參與「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的患者可獲資助參加醫院運動課程,專業團隊會根據血糖水平設計個人化方案。研究顯示,患者每周進行3次水中帶氧運動,3個月後平均腰圍減少5厘米,藥物用量都有所降低。
慢性病運動處方實戰指南
針對本港常見慢性病,地區康健中心與本會多次合作舉辦講座及工作坊,推廣運動安全指引:
•心臟病:採用「間歇式步行法」,快走3分鐘後慢行1分鐘,每日累積30分鐘;
•退化性膝關節炎:選擇坐姿抬腿、泳池水療等低衝擊運動,配合每日10分鐘毛巾拉伸;
•三高人群:結合太極與阻力帶訓練,穩定血壓並增強代謝。
隨着「地區康健中心」覆蓋18區,慢性病患者現可免費參加社區運動班組。這種「醫體融合」的模式,正重新定義健康管理——透過運動處方啟動身體這座「天然藥廠」。
作者為中國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物理治療師委員會成員黃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