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躁抑鬱症(簡稱躁鬱症)患者在病發時,情緒和精力均會大上大落,令患者本人及其身邊的人飽受折磨。躁狂時,情緒及精力高漲,自信爆棚,好像不需要睡眠;到抑鬱時,情緒及精力跌入谷底,連起床也覺困難。病發時,究竟今次是抑鬱還是狂躁,亦難以預料(例如,面對升職,病發時都可以是抑鬱狀態)。狂躁與抑鬱兩種極端的狀態,可以在短時間內轉換;狂躁及抑鬱的病徵,亦可以在同一時間內出現,例如,一方面情緒低落,思想負面,但另一方面是精力高漲,坐立不安,難以入睡。
由此可見,躁鬱症患者的腦袋,其核心問題,可用一個字去總括:亂(chaos),精力和情緒都混亂。混亂的相反,就是有秩序及穩定。要令腦袋的精力及情緒穩定,精神科藥物固然很重要,所以患者必須按醫生處方按時服藥。在藥物外,亦需要妥善處理好生活壓力,特別是在人際關係上不同角色(例如兼顧父母及僱員兩個角色)中找到平衡,以達致腦袋穩定。
另外,要令腦袋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秩序,就要考紀律。腦袋裏面有一個生理時鐘,負責調節身體各器官的晝夜節奏,以及睡眠—覺醒周期(sleep-wakecycle)。究竟腦袋的生理時鐘,是如何調教時間的呢?調校生理時鐘,並不是靠看一看手錶上的數字,所以不少人都經歷過,即使電腦螢幕右下方顯示現在已經是凌晨2、3點,但是腦袋仍然沒有睡意;手機顯示的時間已過了正午12時,可是仍然欠缺動力離開床褥。
生理時鐘主要靠兩樣東西向腦袋報時:光線(尤其是大自然光線)和活動(社交活動及生活上的各種任務)。躁鬱症患者,對於生理時鐘的紊亂特別敏感。所以,令生理時鐘每天都能有秩序運作,不紊亂,是防止躁鬱症病發的另一關鍵。至於如何維持腦袋生理時鐘有序運作,筆者有以下建議:
- 即使在百忙中,也要維持規律的作息時間,盡量每天同一時間就寢起床,即使在周末及假期也要堅持;
- 早晨起來後,盡快接觸大自然光線,太陽落山之後,尤其是就寢前1、2小時,減少接觸電子螢幕發出的藍光;
- 穩定的社交及工作頻密度及強度,避免長時間孤獨而百無聊賴,或太忙碌太多交際應酬。計劃好工作、學習、運動、用餐、社交等日常活動的安排,並定時檢視執行的情況。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崔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