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25-11-28 04:30:41
日報

點減肥?蛋白質槓桿假說

分享:
點減肥?蛋白質槓桿假說

點減肥?蛋白質槓桿假說

研究發現,蛋白質槓桿模型難以完全解釋美國肥胖的流行。

信諾環球最新發布的《健康活力指數》2025年調查報告顯示,43%香港受訪者以「維持體重」為首要目標,高於全球平均的36%。低碳飲食(low-carb diet),背後的重要理論基礎「碳水化合物—胰島素模型」(carbohydrate-insulin model),近年在學界引起不少爭議。最新的實證研究發現,優質低脂飲食的減重效果不比優質低碳飲食差。然而,低脂難免高碳?低碳亦難免高脂?近年愈來愈流行的高蛋白質飲食(high-protein diet),在配合阻力訓練之下除了增肌,還能夠避免高碳和高脂而達至維持體重的效果嗎?

adblk5

根據「蛋白質槓桿模型」(protein leverage model),飲食中蛋白質比例下降會導致總能量攝入增加,以維持絕對蛋白質攝取量,從而引起體重增加。是的,高蛋白飲食有助減重、增加飽腹感和能量消耗,相反低蛋白飲食可能促進增重。問題是,數據顯示自1970年代初以來,美國食物供應的絕對蛋白質含量雖增加,但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增加更為顯著,因此蛋白質佔總可用熱量的比例下降約1%。看似微不足道的下降,解釋到美國肥胖的流行嗎?一篇名為《The potential role of protein leverage in the US obesity epidemic》的研究發現:

Counterintuitively, even such a small decrease in the protein fraction of the food supply has the potential to result in relatively large increases in energy intake according to the protein leverage model. Therefore, while the protein leverage effect is unlikely to fully explain the obesity epidemic, its potential contribution should not be ignored.
相比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可能更有潛力解釋肥胖的流行。

作者為Pagoda智庫共同創辦人及經濟研究總監、Orientis首席經濟師(師承芝加哥經濟學派,學而優則商,因為相信商業實踐是檢驗市場真理的最佳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