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之時,ViuTV王牌選秀節目兼真人騷《全民造星VI》第一回合(99強進60強)已接近尾聲。相信大家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梁祖堯與李幸倪(Gin Lee)兩位導師,連同總顧問「花姐」黃慧君、監製劉靜妍(Jinny)及幕後團隊開會商討後,從「復活區」救回十多位「生還者」的畫面已在節目中公開。「祖與煎」除要因應剩餘名額取捨,亦須按照自身教學理念,挑選合適的「參賽仔」入組。
畢竟是首輪淘汰賽,製作團隊理所當然希望每位「參賽仔」都有足夠時間讓觀眾認識。時間有數得計,每人出場後要交代背景,又得播出面試與彩排片段,連同正式表演和三位評判「撳燈」講評兩大「主菜」,所以這個回合的篇幅長達14集,說長確實頗長。作為《造星》系列的資深見證者,寫報道也寫了六屆,只能說現階段節目「未入肉」實屬正常,正因為追夢者眾,難免水準參差,觀眾容易邊看邊分心,記不清誰是誰。坦白講,三位評判:商台DJ Oscar(李文曦)、歌手梁釗峰和導演何爵天有些評語和互動更深刻。
選秀節目標榜萬中選一,尋找最好,但「最好」並非單看實力和顏值,更看重「是否合適」。《造星》有名你叫,他們一直找的是「星」,星者偶像也,所以騎呢古怪或自視過高或準備不足者,出局機會極大。譬如8號陳柏熙穿毛毛大褸唱《浮誇》原意顯露個性,結果變成獻醜;69號黎嘉棟唱歌音準不俗,但那個舉臂手勢「娘爆」得令人尷尬。但更殘酷的是,即使有潛質也未必能留低,譬如83號陳俊傑是7位「A級」參賽者之一,絕對有條件當全能偶像,偏偏對表演有想法沒方法,評判滿腦疑惑,三盞紅燈出局,網民只能拍打鍵盤替他不值。
說到底,喜歡與否從來主觀,評判的「撳燈」準則往往受各種外在因素牽動──錄影時間長短、現場氣氛冷熱、打扮和服飾是否得宜,以至完成表演後的對答質素,都足以改變參賽者的命運。另邊廂,觀眾睇節目往往評判「上身」,就算眼前沒得「撳燈」,也自覺握有生死大權,這種想法與真實賽果出現的落差,正是《造星》引人入勝之處。於我而言,比賽初期揀人標準傾向直接:表演好睇就留,唔好睇就係咁先,關鍵在於「記憶點」三個字,所以今篇專欄以此為題,意思有二:其一是說「記憶係重點」,其二是說「何謂記憶點?」
舉個例:陳俊傑天生一張可愛臉已贏在起跑線,惟其染血造型搶去焦點,沒有人記得他唱的原創歌內容講甚麼。反觀緊接出場的84號區烈銘(Javi)同樣唱原創歌,曲風雖不是我杯茶,但整體演出賞心悅目,結尾那個背向鏡頭、微側臉的ending pose更是恰到好處,令人記得。
是的,就是讓人記得,誠如釗峰話齋:「一個全民造星嘅舞台嚟睇,我想繼續睇下一次,係好緊要㗎!」然而「記憶點」並無劃一標準,也沒有清單可供遵從,簡單來說,外形、歌喉、舞步、髮型、談吐、個人涵養、品味判斷,以及現時年紀是否有能力駕馭作品或演出,統統包含其中,以下介紹的四位《造星VI》「參賽仔」,其中三位靠一個記憶點「食胡」晉級,另一位則是幾個記憶點集於一身。
先講73號陳頴業。1985年出生,今年正值四十不惑,是《造星VI》年紀最大的「參賽仔」。從事青少年藝術教育工作的Yip Sir坦言,參賽緣於使命感,冀能以身作則,做「白老鼠」直接面對公眾評價,藉此鼓勵年輕人勇於追夢。登場當日,他以樸素造型示人,短短分幾鐘的表演,純粹憑精湛舞藝懾服全場,音樂與肢體渾然一體,那份自信與專注有型到癲。
作為今屆唯一「重讀生」的37號王紹冠,其長髮、肌肉、不俗歌喉和少扣幾粒鈕的恤衫都是記憶點,但真正令人記住的是那超凡的鋼管舞技,充分展現自信。63號的王偉俊(Teller)的beatbox造詣無可挑剔,他更聰明地善用自身「資源」,表演時背心上陣,露出健碩身形和紋身,成功吸引觀眾眼球。6號張肇維(Gordon)雖然暫時跌落「復活區」,但他有陽光笑容,識跳識唱識打拳,文武雙全,加上其戇直外表,配合搞笑幽默的說話風格,流露一種自然的親和力。若以「可塑性」論,他在《造星VI》應能走得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