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娛樂
2017-06-09 06:00:00

「桃園電影節」 重拾「欣賞」的美好

分享:
「桃影」在離市區需30分鐘車程的小社區進行楊德昌《麻將》35厘米膠卷的戶外放映,來看電影的都是區內村民,甚有《星光伴我心》的感覺。 影展安排了一個完整的楊德昌展覽,當中有長達6小時的訪問片段,好讓台灣民眾更了解本土導演大師。 展覽場內展出楊德昌當年的手稿。 策展人之一吳乙峰(右)親自到戶外放映場地烤台式香腸給觀眾。 「桃影」找來桃園居民擔任影展代言人。

在剛過去的5月,除了有年度國際影壇盛事「康城影展」外,其實在台灣的一個小角落,也進行了一個不一樣的「桃園電影節」(下稱「桃影」)。雖然最近「桃影」發生了一點行政上的小風波,但絕不減電影節為大眾帶來的價值及可貴之處。


先簡單說明一下,電影節存在的類型及其存在的價值。影展大致可分成兩類,工業向及觀眾向。當然,在現今商業與藝術愈趨兩極的年代,工業也可細分成藝術影圈、商業影圈及紀錄影圈,至於觀眾向則可根據各自的目標觀眾分類,但大致也可分為本地及國際,而香港較常接觸到的國家電影節,其實應歸類為電影節目,無論是形式、規模或目標,都談不上電影節。影展規模的大小,絕非量度其成就的標準,反之,清晰獨特的定位和目標,才是其成功要素,所以,相較那些大型的「國際影展」,小型的地方影展也有它的價值。


強調平等 尊重觀眾
「桃影」的規模和地位雖小,卻是一個非常真誠、在地和有人性的電影節。官網提到:「桃園市是一個幅員廣闊、族群多元、人口平均年齡相當年輕、工商業活動蓬勃的城市。」說穿了,其實是較小文化活動的地域。雖然它接近台北,但亦因此被忽略,變成個沒有性格的城市。在觀映人口較低的前提下,「桃影」採取了一個非常在地的選片策略,就是不求明星首映,只求為大眾帶來一個有趣的經驗和視野,找些貼身、貼地題材的電影,盡量邀請影人出席,進行詳盡而不艱深的電影討論和分享。以民眾為主角,尊重他們作為觀眾的角色。

Ad Block


選片貼地氣
特別欣賞他們向社福及學生團體下的功夫。在上午及中午放映安排了大量團體套票給予這些團體到場欣賞,當中包括老人、學生、聽障人士及智障人士等,亦會主動邀請他們參與映後分享和討論。「桃影」提供了一個非常平凡、普及的門檻,觀眾不會對任何人嗤之以鼻,而作者也會因為聽到他們的聲音而感到榮幸。正是那種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為電影帶來不一樣的觀感。比方說,荷索的新片《鹽與火之歌》(Salt and Fire),如在大型影展中,必會像前作《Queen of the Desert》一樣,被彈得一文不值,甚至會人云亦云,未看先嘲。但在「桃影」及這些社福團體的氛圍下,我們會卸下高高在上的成見,坦然開放,感受和欣賞電影所散發的人文精神。
在工業工作久了,容易被浮華、名譽、榮辱、市場和票房沖昏頭腦,蒙蔽了「欣賞」的本能。因為批評從來容易,愈會批評,愈瞧不起人,地位和品味似乎愈被看高,熱切的讚賞,反而會被看成道行未夠。我們經常忘記,電影可為人們帶來甚麼?「桃園電影節」卻靜靜的提醒我們,謙虛、尊重才是王道,影迷、大師並非高高在上,只要虛心學習,凡事必有可取之處。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