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5-05-23 04:29:32
日報

去海運睇戲這件事

分享:
海運戲院 結業

海運戲院,6月2日結業。(圖片來源:Golden Harvest 嘉禾院線專頁)

曾幾何時,去海運睇戲是一件事。

1) 小時候,要睇戲,唯一途徑,就是入戲院,當然大可以等之後電視台重播,但往往不知要等到幾時。

2) 況且在睇戲這件事上根本沒有主動權,難得有大人肯帶你入場,必定跟入場。當時住牛頭角上邨,大人會帶我去的戲院,離不開安基苑旁的帝國,行遠一點的話,就去德福花園(但我忘記了戲院名字),好記得,是在那裡觀看《星球大戰:帝國反擊戰》。

3) 海運?不會經常去。記憶中,大人專誠帶我去海運睇的,都是西片,而且都是大片:羅渣摩亞主演的好幾集《鐵金剛》、辛康納利的《鐵金剛勇奪巡航導彈》(當時根本不知道這一齣《鐵金剛》並非由MGM製作)、《E.T.外星人》等,都是全院滿座——在那個沒有買飛app的年代,我不會知道大人要排幾耐隊才成功買到飛。

4) 最記得是去海運看史泰龍《鐵膽威龍》。作為一個深受《洛奇》和《第一滴血》影響的龍迷,《鐵膽威龍》是單看poster已經覺得非睇不可,難得地,大人真的買了飛,帶我去睇;記得出發前,外婆叮囑,要著得好一點整齊一點,因為要去尖沙咀睇戲,不能太隨便。

《星球大戰》

《星球大戰》

《鐵膽威龍》

《鐵膽威龍》

5) 我自小的認知:「有得去海運睇戲」是一件事,「去海運睇戲」本身又是另一件事。第一件事,只會發生在真正大片上映時,屬於愈是期待愈是美麗的事,以致第二件事發生時,會自自然然,隆而重之,衣著不敢隨便。

adblk6

6) 港島區我不熟,在九龍,尖沙咀代表著時尚和流行。有需要釐清:「尖沙咀」只是一個概括形容,細分,分為尖東和海運大廈——尖東代表夜生活,一個讓人玩樂忘憂的地方;海運大廈,則是一個連接海外的地方,這一帶總帶有一種西方味(就連玩具店賣的玩具都比較西方),毫不港式市井,卻又不會拒人於千里之外,是一個比較平宜近人讓你感受西方的場所。

7) 在某個年代,生活在九龍和新界(而又不常過海)的人,會把海運視為欣賞荷李活大片的最理想場所。單是踏上通往戲院大堂的樓梯,已有一份難以形容的莊嚴感。

adblk7

8) 但這份莊嚴感不會永恆,會改變,會消失。

9) 我不是業界人士,不懂得怎樣挽救戲院業,不會懂得怎樣才能吸引現在的人入戲院,應該增設按摩服務?我只是普通市民,真的不知道,而只知道沒有任何消遣娛樂場所能夠永恆,日式夜總會disco卡拉OK?統統由盛轉衰,衰無可衰?直接消失;戲院呢,至少仍然存在。你問我想不想繼續可以入戲院睇戲?這可不是我的個人意願就能決定的事,而是要看環球市況,看電影公司的選擇,應該把電影放戲院抑或放串流更符合經濟效益?同時,微觀一個城市的經濟,以及交通網絡發展——經濟,影響消費習慣;交通網絡,主宰了生活習慣,一個曾經熱鬧的地段,一間曾經大受歡迎的戲院,會因為交通網絡的改變,變得被認為不再就腳,當愈來愈少人去,自然冷清。

adblk8

10) 很多事情注定無可奈何。快樂時,要快樂,在餘下日子,買張飛,睇場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