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年輕同事訪問麥家琪,但同事實在太年輕了,麥家琪參選港姐時同事根本未出世,以致對她近乎完全沒有認知。不知幸或不幸,因為我夠老,能夠臨時臨急為他備課,簡述麥家琪幾件重要事項。
1) 如果你和我年紀相若,如實地經歷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而且跟我一樣,有長年留心和細讀娛樂新聞習慣,有理由相信,你心目中的麥家琪重要事項,跟我所想的,應該大致一樣。
2) 以下,是個人認為對於麥家琪來說重要的幾件事(按發生先後次序排列):1.大熱姿態參選港姐;2.在《龍虎砵蘭街》被安排剃頭演出;3.主演《偷窺無罪》,男主角是有型靚仔形象又相當正氣的吳彥祖。

《偷窺無罪》
3) 曾經是港姐迷,嚴格來說是選美節目迷,港姐亞姐華姐健美小姐都睇,睇甚麼?冠冕堂皇的答案:睇佳麗的美麗與智慧,以及司儀的風趣與幽默;真實誠實的答案?睇泳衣環節,That’s All。在我私人版本的「十萬個為甚麼?」裡,便有一條是問「為甚麼選美節目必備泳衣環節?」——但轉個頭反問自己:選美節目沒有泳衣環節的話,我還會睇嗎?不會,肯定不會。
4) 如果你有看1993年港姐泳衣環節,當晚根本沒有佳麗稱得上是麥家琪對手。
5) 但結果,她一個獎都沒有,連「最受傳播媒介歡迎獎」也得不到,明明幾日後,她就成為周刊封面人物,然後搶佔娛樂新聞頭條,深受傳播媒介歡迎。好記得,在屋企樓下的青少年中心某房間,我和一個同樣年輕的義工,拎住那本麥家琪做封面的周刊,一齊閱讀,他只睇相,我圖文兼看,但反應相同,既讚歎,又慨嘆。
6) 《龍虎砵蘭街》我有看但實在沒甚麼感覺,《古惑仔》潮流下的衍生物而已,只是麥家琪剃頭成為了話題。
7) 《偷窺無罪》也是潮流衍生物,以當年台灣的璩美鳳光碟事件作藍本所拍成,但絕對不是Netflix那些同你探究事情真相的實況電影,而只是借人家的事件,大條道理拍一齣三級片,本質上,和上世紀九十年代那些奇案片一樣,重點不在案,而在奇,獵奇。如果你問我麥家琪在戲裡的演出如何?我會答,一定比吳彥祖好,至少你會看到她投入,不似得吳彥祖那樣格格不入。

在《我愛九龍城》化老妝。
8) 但不排除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稱頌這份投入——不只不稱頌她對璩美鳳的模仿,也不稱頌她的剃頭演出,不稱頌的同時,再連結她過去種種事情,作出道德審判:曾幾何時的麥家琪,在很多人眼裡只是個形象欠佳的藝人。
9) 我從來不是麥家琪迷,但一直以來,都不認為她形象欠佳——她只是在面前的選擇之下,揀了一條有點迂迴,不被懶有道德人士認可的路而已(甚至連兒子都質疑),但在做的時候,明明有做好,做完了,沒有為自己辯解甚麼;事實上,她從來沒有宣稱自己要成為性感女神,乜乜性感物物女神純粹是在傳媒凝視下,擅自為她加添的標籤形容。
10) 當今時今日絕大部分藝人都需要表現一種獲世人認可的面向,麥家琪,原來曾經特立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