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市向來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過去一段時間,香港並未完全跟隨美國加息的步伐,背後有多重關鍵原因。一方面,本地銀行體系結餘相對充裕,資金外流現象不明顯,加上銀行存款基礎龐大,資金成本得以維持在較低水平,沒有迫切需要加息。另一方面,與內地通關後,資金加速流入香港,但購房貸款需求卻持續疲軟,銀行考量到調升最優惠利率(P)的收益有限,因此選擇維持利率穩定,避免反過來「打散」買家意慾欲。
然而,當下香港樓市的核心問題並非利率,而是新盤供應過剩,經濟欠佳及有可能出現失業潮。未來數年,香港新盤供應將持續處於高位。數據顯示,2025年預計新落成約2.4萬個單位,未來四年更預計有近10萬個新樓單位推出;僅今年9及10月,就有可能迎來新盤集中供應潮,預計7個全新項目登場,總供應量或近二千伙。如此龐大的供應規模,讓市場消化壓力劇增,庫存積壓問題日益凸顯。
即便美國開始減息,香港樓市也很難借此東風回暖。從需求來看,香港本地居民的購房需求從樓市下跌潮開始,已不復以往,短期內難有大幅增長;「新香港人」與內地買家雖能為市場注入部分活力,但面對大量新盤,依舊難以扭轉供需失衡的格局。更重要的是,經歷過樓市調整後,置業者觀望氣氛濃厚,即便利率下降,也不願輕易出手,生怕陷入「一買即蝕」的困境。
從市場競爭層面分析,新盤供應量大,發展商為吸引買家,預期將推出各類優惠策略,甚至再打價格戰——部分新盤項目推出高比例回贈、送車位、管理費等。
雖能在短期內帶動小量成交,但長遠來看,不僅會進一步壓低樓價,還會加劇市場不穩定性,因為「優惠愈多,市場愈亂」,買家根本難以了解真實樓價走勢,後果就是謀定而後動。
另一方面,經濟差,結業和失業消息一段接一段,這些都不利市民作長遠投資的承諾。故每當看到有意見指減息就能利好樓市,我只能長嘆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