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出現「怪異」現象,就是年過50歲的家人,全部都認真說要轉型做KOL。繼丈夫說要提早退休,轉做高達模型KOL後,姊姊也正在做烹飪/寵物KOL,姊夫每晚看美股,向投資KOL方向邁進。
我最初摸不著頭腦,年輕人做YouTuber或KOL,一點也不出奇,因為很多有家庭支撐,加上一噸青春,機會成本低,即使碰壁,仍有空間再嘗試。但何解50歲後,本來有固定工作的朋友仍然「冒險」轉型?就此,我不科學地走訪了幾位當事人,及一些50後的朋友,得出以下結論。
最大的原因,是大家的心態跟上一代大不同。以前做到最後一刻才退休,目標是為退休、為子女儲多個錢。但現在職場環境複雜,工時長回報低,投入職場約30年的50後都說身心俱疲。在講求工作生活平衡的世代,不想七勞八傷才退休享受人生,不如提早追尋擱置的嗜好與夢想,或是不受約束地分享自己過去多年的專業範疇,或許更到位兼順心。
但往後的生活開支如何應付?他們說,一個正常的50後,在職場打滾幾十年,或有點積蓄與投資。膝下無兒如我自由度更大,有下一代的朋友,兒女都超過20歲,勉強能獨立生活。在此基礎上,如果他們每個月可賺少許外快,「搵兩餐晏仔」,換來是寶貴的自由時間,大家又覺得可以試試。
我作為家中的斜槓族先鋒,自然成為他們的顧問,我的看法是起步不能「all in」,即身心都不可押上所有注碼。先講「身」,最棹忌是你投入很多資源,做一件細微的事,例如你花$10萬買部相機,拍攝一個$5的蘋果,投放原子彈打烏蠅,不可取。要找不用花太大力氣便可發揮的範疇,例如姊姊家中有兩頭喵星人,不用額外成本亦可投身寵物市場,邊際利潤便可提升。
「心」方面,不能急於求成,跟以往工作不同,起步後可能好一段時間,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那可能變成另一種心理壓力。如果把拍片當成習慣、興趣,會較易取得平衡。
我作為親密家人,最重要是全力支持他們,決定要做就勇往直前,不要在旁懷疑與囉嗦,齊齊身心健康地打好人生下半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