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喜歡的惡作劇之一是「響尾蛇蛋」信封,裡頭有個以橡筋扭緊金屬圈的小鐵棒,只要有人打開信封,橡筋一放鬆便令這裝置自轉,信封便會不斷震動,曾有響尾蛇疫苗公司用來宣傳。
這類疫苗不能提供百分百的保護,因為蛇毒極具針對性,一種抗蛇毒血清能中和某一種蛇毒,但未必適用於另一種。同一品種的蛇,在不同地區產生的毒素成分也可能不同,因此抗毒血清未必能全面有效。
要製成抗蛇毒血清,要先從蛇、蜘蛛或蠍子提取毒液,再以不致命的極小劑量注射入馬或羊等動物體內。牠們的免疫系統會產生針對毒素的抗體。幾星期後,抽取牠們的血液並純化抗體,製成可用於治療的血清,這過程稱為「高免疫誘導」,能中和人體內的毒素。
來自美國的Tim Friede多年來向自己注射微量蛇毒(據說曾被毒蛇咬超過200次),將自己的免疫力用作研究。他雖然沒有醫學背景,但曾被響尾蛇咬傷,因而展開這項實驗。研究人員從他的血液樣本中發現高濃度的中和抗體,與馬或羊體內提煉出來的抗毒血清相近。
研究人員更發現,他的抗體能對抗多達19種毒蛇,若再配合其他藥物,效能更廣。部分科學家甚至研究是否能合成 Tim的抗體,製作出新一代抗毒血清。由人類產生的抗體有望帶來更安全、更針對性的療法,減少副作用。
雖然專家不鼓勵這種極端自我免疫的行為,但Tim的例子確實為研發通用型抗毒血清提供了新思路。未來或許能因此拯救更多蛇咬高發地區的生命。當然,再好的抗毒血清都需要及時使用,但不少偏遠地區缺乏基礎設施,加上蛇咬相關的誤解,令治療工作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