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低對環境及公眾衛生的傷害,內地本月開始收緊廢物進口政策,禁止未加工廢塑料、未經分類的廢紙和布碎等二十四類固體廢物進口。一石激起千重浪,這項新政策被譽為今年全球最大的擾亂事情(World’s Biggest Disruptor),令很多已發展國家及地區不知如何是好。
將廢物出口是最方便容易的處理方法,因此設立高質素處理回收廢物設施的國家不多,中國亦變成了世界最大的廢物進口國。美國、日本、英國、德國以至香港,每年都運送大部分回收廢物到內地。按重量計算,中國過往接收全球百分之五十六的廢塑料,所以出口國的擔憂是可理解的。
但事實上,很多運送到中國的廢料的物料質素低、沒清洗,甚至受到污染,因此大部分廢料最終還是被當成垃圾棄置。
鑒於內地的新政策,香港近日就如何減少廢物提出不同建議,例如膠樽押金制 – 消費者購買樽裝商品時交付押金,交還空樽時可取回押金。政府則考慮從社區直接回收空樽,不倚賴回收商。
加拿大已實施相關制度多年,新年假期在溫哥華留意到在商場回收樽和容器的公營店舖,牆上清楚列出每種容器可取回的押金金額,很多人儲了大量空樽、空容器才到店舖。卑詩省在2016年便回收了十億個容器,成功率約為八成,消費者亦拿回逾四億港元的押金。
雖然回收是好措施,但要真正減低廢物,我們還必須由源頭做起。多年來,環保組織突出了消費品過度包裝的問題,但問題似乎沒減少,反而日益惡化。
我們可能覺得自己用的東西不多,棄置廢物對環境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每人一小量,便會變成社會一大量。我們每人都應為環境出一分力。最近與朋友及其女兒吃飯,他女兒從手袋拿出環保水壺、一雙筷子和一個盒。她說即使買外賣也用自備的環保工具。我們真的要向這位年輕人學習。 出身新聞界,現職企業傳訊,愛工作,愛生活,常覺人生路上充滿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