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22-12-06 04:30:48
日報

公共展覽空間 融入市民生活

分享:

約於半年前,當港鐵東鐵綫過海段正式通車,大家都沉浸在「東鐵過海真的很興奮」之際,我反而留意到會展站月台的展覽空間。當中訴說會展站建造的歷史和過程,亦展出在車站原址所發現的戰時炸彈外殼,是一種公共藝術設計的空間,亦是值得推廣的做法。

除會展站之外,宋皇臺站更陳列400多件出土宋元文物,在車站內設置長期的展覽專櫃,供乘客及遊人經過時觀摩或欣賞。對於每天使用車站的居民來說,即使沒有駐足認真觀看,但亦應或多或少能夠獲取一定資訊,就如車站原址本身是宋元村落,又或「宋皇臺」名稱的典故等。

Ad Block

事實上,我們平日接收資訊大部分是通過被動的方式,亦即是受環境所潛移默化,而對不同事物的觸覺其實上是可以浸淫培養。雖然香港往往被詬病公共展覽空間不足,但只要我們利用好每一處地方,相信能夠提升整體社會方方面面的「觸覺感」。上至港鐵車站空間、商場中庭位置,下至屋邨角落,也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場地。

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當然,我們要做高大上的國際藝術項目,但同時亦要兼顧發展普及藝術的氛圍,而增添更多公共展覽空間就應寫在日程上。至少,我們要讓年輕的藝術工作者,即使租不起大型的場館,也可在街角處找到地點展示成品。過程中,市民亦可受惠於不同形式的展覽,令藝術、歷史或文化的元素融入社區,更貼身和親切地出現在大眾眼前。

又或者,當局亦可考慮在更多公共空間,設置有關憲法、《基本法》、黨史、國安、國學等內容的展示,可以是國家歷史人物的雕像,也可是敍述憲制常識的石碑,讓市民潛移默化地提升相關知識的水平。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