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去已是平常
最近申訴專員公署的網站下架大量報告和資料,並移除《公開資料守則》欄目,索閱網站外的資料則要書面申請。關心的人馬上批評,要求公署不要走倒退之路。我跟一些學者和新聞界朋友談及此事,他們都說保留和公開資料是應有之義,可作研究和監察政府之用。
不過,普羅大眾沒有多少人知道和關心這則新聞。有些人知道了,只是徐徐地「哦」了一聲,就無關痛癢地一晃而過;他們的眼神顯示:「這些資料與我何干?」
也許因為這種態勢,有權的人就更放膽下架了,刪吧,移除吧,作為領取工資然後履行工作的一部分;聽到批評聲音,就當被蚊子叮幾口吧。總之。食君之祿,擔君之憂,笑着做人,笑罵由人,繼續幹可以監督別人但無外人能夠監督自己的事。
近年來,香港人已逐漸習慣失去,初時還有點反應,後來變得無奈,慢慢不情願地接受,最後沒有感覺了。查冊的權利、在公共圖書館尋找書籍的範圍、電台節目的檔案內容……收窄,幻化,消失。這種「習慣失去」最後還可以令人失憶,確是威力無窮。
上月,我探訪一位研究歷史的朋友,談及當年《人民日報》的「四.二六社論」。他的兒子剛好在大廳的另一角玩耍,離遠聽到「四二六」三字,興趣勃勃地插話:「我知甚麼是『四.二六』,雙花紅棍嘛。」原來這個十二三歲的小孩愛看電影,在警匪片中知道黑社會的暗語,「四二六」就是「紅棍和雙花紅棍」(即打手)的代號。
可見,今天的資料就是明天的歷史,掩沒或胡亂處理都會失真和失智,貽誤後代,罪過呀!
談到數字,最近又有一則黑色幽默的新聞。美國聯邦調查局前局長科米在社交平台上放了一張照片,上有用貝殼砌成的「86 47」四字,但被指是煽動暗殺特朗普的暗語。原來在美國的語境中,「86」有「殺害」和「除掉」之意,「47」則指特朗普是美國第四十七任總統。
科米否認有煽動之意,特朗普則說有。可見,語言是活的,今天與明天的含意也會不一樣,而且各人理解不同。總之,話勿亂說,也不要亂猜,紛爭自然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