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7-04 04:30:24
日報

心境無晴亦無雨

分享:
心境

心境無晴亦無雨

提到「老蘇」,人們心中立刻浮現蘇軾的瀟灑形象。他是詞壇的大家、政壇的清流,更是文人心中的一座高峰。而「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句詩,原出自蘇軾《定風波》,道盡了一種超然物外的心境——風雨晴天皆如煙過,人心自有安處。

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以筆墨致敬老蘇,他將「也」字寫得近似「心」,使原句化作「心無風雨也無晴」,頓時更添幾分禪意。這一筆,不只是書法上的巧思,更是心境上的引領。它不再只是描述一種天候的轉化,而是指向一種內在的平靜:無風雨,不驚擾;無晴日,不歡愉——任外界起伏,內心如如不動。

這種態度,正是現代人所嚮往的心靈自由。在功利的洪流中,我們常為了名、利、成就而奔波,不斷尋求人生的「晴天」。然而,真正的強者,不是被風雨擊倒,也不是被晴日沖昏頭腦,而是能在風雨中不憂,在晴日中不喜,守住心中的一片靜。

「心無風雨也無晴」是一種心境,也是一種智慧。在情緒澎湃的現代社會,這八個字猶如一把靜靜的傘,教我們如何安放躁動的心。它不是否認情感的存在,而是引導人們跳脫對情緒的依賴,不以順境自喜,也不為逆境自憂,在各種境遇中保持清明與從容。

adblk6

在資訊爆炸與節奏加速的時代,我們時常被外在牽動——一則新聞影響情緒,一場失敗左右自信,一點讚賞成為價值的憑據。人們活在「風雨」中,更活在「晴天」的期待裡。「心無風雨也無晴」正是一種心靈的定力。它鼓勵我們學習看見生活的本質,不是將快樂視為目的,也不把痛苦視為敵人,而是明白一切皆會來,也終將過去。當心不隨境轉,我們便能在紛亂中保有一份清靜,在高潮與低谷間維持一種平衡。

這樣的態度不代表冷漠或逃避,而是一種選擇——選擇不讓情緒主宰行為,不讓風雨左右判斷。當我們習得這種心境,就不再容易被人言所傷,也不再被外在標準所困,更能在面對艱難時不失方向。

在繁忙與浮躁中,讓自己偶爾停下腳步,感受那「無風無晴」的靜默美好,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保養。願我們都能在風雨來時,不驚不懼,在晴空下也不忘自守,活出一種「心無風雨也無晴」的深度與寬廣。如此,人生不但更穩,也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