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很快會出招去遏抑樓市嗎?
有朋友提醒我,不要再以為香港的住宅樓市會像以前那樣,一旦轉角就會轉勢上升,連升幾年。因為政府已決心放棄高地價政策,改為想幫助年輕人置業安居,以免他們對現狀有過多的不滿,成為亂港的因素。這已成為中央交給特區政府的政治任務,政府在制訂房屋政策時,不可能不考慮這方面的需要。
我同意,政府今後在制訂政策時,一定會考慮這方面的需要;不過,並非政府想做的事情,都一定能夠做得到。
第一,房地產的生產周期很長,一旦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就很難一下子把它扭轉過來。這兩年多來,由於市道低迷,發展商買地並不積極;而政府亦同步減少了土地供應。雖然不至於出現斷崖,但亦會出現一段供應少於正常的時期,為樓市的上升提供了客觀基礎。
第二,政府在這段期間,已沒法及時用增加供應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唯有用遏抑需求的措施紓解民怨;不過這類措施以前已用過,但效果並不顯著,且後遺症甚多,若非形勢惡劣,政府不一定會太快就故技重施。
第三,低地價雖對社會有好處,但亦會引發很多社會難題。在未找到解決這些難題的方法前,政府應不會再以身犯險。這些難題包括:(i)低地價會令政府財政失去一項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沒有這項收入,很多基建方案與福利政策都會無法落實;(ii)沒有來自地產的收入,香港的集體運輸系統,將無法興建;(iii)房委會建公屋的錢,很多都來自賣居屋的利潤,但低地價會取代居屋的功能。房委會將沒法自負盈虧,影響公屋的供應與運作;(iv)低地價亦會影響市區重建,令市區重建局失去賠償舊區業主的能力,令重建的能力大減;(v)更關鍵的一點是,香港的中產階級大部分把財富都儲存在房地產上,地價回落會令中產階級的財富大量蒸發,令他們失去消費能力與投資意欲,對社會的影響很大。(vi)低地價還可以令整個社會的資產負債表出問題,導致銀行信貸收縮,經濟規模大減,社會要付出的代價十分龐大。
在環境好的時候,政府還會幻想船到橋頭自然直;但現在船已近乎擱淺,政府應不會隨便推出遏抑樓價的措施。另一方面,內地亦深受地產爆雷之苦,應不會太熱衷硬要香港重蹈覆轍。
其實,要協助年輕人置業安居,根本毋須把香港的整體樓價壓到他們也買得起的水平。這樣對社會造成的破壞太大,要幫年輕人置業,大可透過專為年輕人而設的資助性房屋。只要政府願意減收地價,以及不要把單位建得太大,再加上一些優惠的貸款條件,年輕人的置業問題,就可以在不影響私人住宅市場正常運作的情況下得以解決。只要政府清楚界定私人市場與資助市場的定位與功能,就不難做到兩全其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