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規劃可以靠AI? AI會取代人類嗎?
筆者打算去長途旅行,繁瑣複雜的行程實在不易對付,朋友見狀就介紹不妨用AI來幫忙規劃。
筆者也很好奇,「AI真的可以幫我忙嗎?」
AI的建議只能是建議?
在AI平台輸入目的地後,筆者眼前立即有一套「完美行程」,高鐵時刻表、景點人流預測、網紅餐廳排隊攻略等,甚至連公共交通的轉乘班次,都精準到分鐘。
在交通建議中,AI優先推薦火車:「選擇直達列車可節省30%行程時間,沿途風光宜人」,同時也不忘備注最實惠的二等座選項。但AI不認識筆者,不知道出行乘搭火車從來不是筆者的第一選擇。作為「社恐」的一分子,筆者實在不能接受要被困在車廂中,與陌生人共度5小時。筆者參考完AI的建議,最終還是決定包車,情願多花錢去換取空間,值!

AI醫療已逐漸應用於我們日常生活。(圖片來源:當代中國網站)
AI的「誤判」,也讓筆者想起之前朋友生病的經歷。當時朋友獲AI推薦某藥物是對症的良藥,結果朋友去藥房詢問,才得知價錢非常昂貴,是超強的特效藥。朋友隨後轉往醫院求診,醫生聽說AI變「醫托」後,笑言「其實普通的藥就可以根治症狀」。
由此可見,AI雖是聰明,記憶力驚人,但它給予的答案,卻不一定是最合適。AI不是人類,無法考慮個人感受,「思前」卻不「顧後」,給予的答案只是名義上最合理。
AI為甚麼不能取代人類?

團結香港基金5月7日舉辦了「團結卓爾論壇」,以「Leading Through Uncertainty Decision-Making, AI and Complexity」為題。(圖片來源:團結香港基金)
筆者早前就出席了由團結香港基金舉辦的「團結卓爾論壇」(論壇),主題為:「Leading Through Uncertainty Decision-Making, AI and Complexity」,論壇上探討了在世界大變局中,面對不確定且錯綜複雜的因素及不斷演變的人工智能角色,人們應當如何作出果敢決策並制定清晰的策略。

Dave Snowden先生在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圖片來源:團結香港基金)
Singapore’s Insight Centre Co-founder的Dave Snowden擔任論壇的主旨講者,他表示,事實上AI得出的結論更多是基於訓練數據的歸納,而非真正的創造,但人類的判斷是根據五感和批判思考而得,是AI難以複製的。他亦提出,如果人類習慣片面資料或最近的經歷,便輕易做出的快速決策,導致不願意做出思考,而過度依賴AI是不好的。人類的認知方式是適應環境的結果,與AI不同,並非完全是歸納總結。
論壇上Dave Snowden還分享了更多關於自己對AI的研究,大家若感興趣,不妨來重溫論壇中精彩又具參考性的內容,一同來思考AI的出現帶給人類更深層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