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來看,滙控私有化恒生,對滙控必然是好事,只是對恒生員工卻可能是另一光境。(資料圖片)
看見無數知名KOL出文為滙豐控股(005)私有化恒生銀行(011)一事洗白,其論點如出一轍,紛紛echo滙控新聞稿,以滙控私有化恒生為加大投資香港等等,筆者看到不禁為之失笑。除了驚歎滙控財雄勢大,挑選知名公關公司為私有化一事洗白,成功動員一眾知名KOL同心同德為滙控,相信這「鈔」能力和動員能力絕對值得一眾建制派議員學習。畢竟不到兩個月就是4年一屆的立法會選舉,順道宣傳一下,請大家踴躍投票,善用手中一票選出心儀侯選人。
言歸正傳,就一眾KOL「投資論」一說,以過千億私有化恒生來投資香港,真是「聞者開心,聽者興奮」,看來滙控一眾外籍高層終於見識到香港由治及興的好處。可惜的是,在其新聞稿上卻未有見到這重大原因,筆者建議在其新聞稿上應該加上。可能一眾外籍高層也不好意思說出這真相,畢竟由2019年至今,足足遲了6年,時機把握上實在太差,何況在一年多前不少內地網民戲稱香港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時,當時恒生指數只在萬七八點,私有化恒生的成本更低。若當時一眾外籍高層能早著先機向香港「雪中送炭」,提出私有化,相信其「投資論」更令人信服,故可能「投資論」不能直接由集團公關宣之於口,只能靠一眾知名KOL代為解說。未來更靠譜的是,應多讀本欄,當時本欄是力排眾議,不停日夜吹奏股民應該趁低吸納,亦多次表明外資待內地房地產市場穩定後必將回來。事實勝於雄辯。大家不坊重新參閲「山林逸誌」和「Macromoney」,若當時外籍高管若能多讀本欄,想信定必勝人一籌,花紅滿載。
其實老實講句,恒生營運模式老舊,加上兩家銀行於香港的業務多有重疊,惡性競爭一直不少,何況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下,人手和架構在同業對比下顯得極度臃腫,滙控先收購後整頓,已經是非常體面的做法。若以相關收購作出比對,如2006年國泰航空(293)全購港龍航空類似,大家可作參考。長期來看,此私有化對滙控必然是好事,只是對恒生員工卻可能是另一光境,畢竟到執筆之時,人心惶惶,恒生內部卻仍欠一封安撫員工的信件,且看末代恒生上市公司CEO快將上場後,如何處理這爛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