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
醫院管理局原本計劃自明年一月起,對公立醫院殮房遺體存放引入分段收費制度,首三天免費,是基本寬限期,其後按日收費。方案公布後,社會馬上出現很大反響,市民及殯葬業界均一針見血指出限期過短,與實際處理遺體所需時間差距極遠。短短幾天,醫管局(8日)宣布修訂安排,免收費期延長至二十八天,令政策更具執行性與人情味,成功扭轉形勢。
當局解釋,收費並非為增加收入,而是鼓勵家屬及早辦理後事,減少長期佔用殮房的個案。隨着社會人口老化,醫院死亡個案不斷上升是必然的。公院殮房雖然多次擴容,但使用壓力仍然高企不下。根據官方統計,現時遺體平均存放時間約三星期,而長達數月的個案也不少。殮房屍格有限,輪替不及,確實對院方運作構成壓力。醫管局認為,引入收費制度,能讓安排更有秩序,改善整體使用效率。
市民對三天免費期的極度不滿,自出有因。一般而言,完成死亡登記、排期火化、安排喪禮場地等流程需時約兩至三星期,而時間長短主要取決於相關政府部門的效率,並不是家屬想快就可以。三天期限顯然離地,反映當局只求提升殮房屍格流轉率,卻忽略家屬可能要面對的困境,實欠缺周詳考慮,並未體察實際情況。
幸而有關方面從善如流,新修訂方案將免費期延至二十八天,既與一般喪葬程序所需時間相符,也保留導向性收費的原則,我認為可以接受。根據醫管局預測,約九成遺體可在免費期內完成安排,只有少數個案需繳費,而對基層或遇特殊情況的家庭,亦設有減免及豁免機制。新修訂方案更能體現平衡,也適切地回應了現實情況。
公共行政不僅講求提升效率,更要做到體察民意民情,合理有度,充分照顧市民所需。政策在推出前做好諮詢與解說,市民才能理解改變的初心和需要,才可以獲得支持,增加信任,減少誤會。當局從善如流,迅速修訂方案,也是靈活調整的證明。一場大風暴迅速化解落幕,是公共行政學的一個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