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培訓班學員在水下進行考古測量與記錄。
談到「水下考古」,不少人會聯想到海洋深處的沉船、船艙內的珍貴遺物和船貨、聲納探測器、先進打撈潛水器等。「水下考古」是考古學的一門分支,是陸地考古向水域的延伸。人類自古以來在海洋、湖泊和河流上航行,因而衍生了沉船和船貨等水下物質遺存,除了沉船和船貨外,被水淹沒的人類聚落和人造構築物也是水下考古學的研究對象。
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一位同事,剛剛完成由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辦的「2025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水下考古國際培訓班暨第十期全國水下考古培訓班」,與20位來自內地、埃及、突尼斯、沙特阿拉伯和南非等國家的學員,在福建平潭完成為期100日的水下考古訓練。
學員於泳池中進行平靜水域潛水訓練。
要探索水下文化遺產,學員首先要學會與水打交道。培訓班第一階段包括潛水理論課和密集式潛水訓練。水下考古的首要原則是「安全潛水」,學員在組合和檢查裝備、入水和出水等步驟都要一絲不苟。潛水方面,當然少不了長距離游泳和踢蛙鞋等水面鍛鍊;而保持中性浮力是最關鍵卻又最難掌握的潛水技能,為了讓學員掌握中性浮力,學員要在水中穿越呼拉圈,這看似簡單的訓練其實殊不容易。此外,學員還要接受深潛、夜潛、水下導航和搜索等特別技能訓練。
古蹟辦同事穿著全套裝備下水參與水下考古培訓。
伴隨潛水訓練是科學及系統化的水下考古課程,內容涵蓋文物保護與法規、水下考古學理論、海洋物理探測、古代航海與造船技術和陶瓷貿易等範疇。授課的專家學者大多是國家水下考古隊資深隊員,他們不單傳授知識,也分享前線工作心得。課堂以外,學員在資深水下考古隊員帶領下,在陸上模擬佈設基線、探方(即考古發掘前將發掘區分割為若干相等的方格,以分工發掘)、搜索和適應低能見度等水下操作。
學員在陸上蒙眼,模擬水下能見度低時進行搜索的情況。
學員於陸上練習如何在水中佈設探方。
培訓的第二階段聚焦福建平潭老牛礁一號沉船及周邊海域的水下考古調查。老牛礁一號是一艘明代中葉的商船,船體殘骸位於水深10至14米之間,被淤泥覆蓋。學員兩人一組,下水觸探船體和搜索船貨,經過多日努力,終於確認船體的具體埋藏位置和深度,然後以水下抽泥法,找出一道又一道的隔艙板,經測量和拍攝後,再逐步提取船體內的文物並作記錄。對古蹟辦同事來說,能夠從古木船的船艙內親手拾起散落的青花瓷,那定是人生一次難忘的經歷。
明代沉船老牛礁一號的其中一道隔艙板。
散落於明代沉船老牛礁一號內的青花瓷。
中國水下考古發展近四十年,國家文物局通過舉辦全國水下考古培訓班,培養大批專業的水下考古人員,為保護我國水下古文化遺產奠定良好基礎。水下考古環境特殊,對人員要求嚴格,重視紀律和團隊協作。這項工作需要考古人員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潛伴之間建立深度信任和默契、以至整個考古團隊的緊密協調,三者缺一不可。這種自強且託付彼此的精神,形成水下考古界獨有的凝聚力。
我們非常感謝國家文物局提供這次培訓機會予古蹟辦人員。這是2022年發展局與國家文物局簽訂《關於深化文化遺產領域交流與合作的框架協議書》後,再次合作推動的人才培訓項目。我深信透過持續交流與合作,可以培養更多陸上和水下文化遺產的守護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