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5-08-21 22:11:40

港澳學員江南水鄉歷史文化之旅

分享:
港澳學員江南水鄉歷史文化之旅

港澳學員江南水鄉歷史文化之旅

今年暑假,國家文物局、香發展局和澳門文化局合辦「港澳中學生文化遺產暑期課堂」,為港澳青少年提供認識和學習中國歷史文化的好機會今年的暑期課堂於810日至16在江蘇水鄉舉行,行程涵蓋南通、揚州和南京。江蘇乃著名水鄉位處長江下游,水網縱橫交錯孕育了獨特的江南水鄉文化。

來自港澳兩地共40名青少年,透過實地考察多元學習方式,世界文化遺產、考古遺址、歷史建築、博物館,歷史文物、統工藝、飲食文化等,了解江蘇的歷史、地理與文化。

我很高興今年香港有更多學員報名參加被抽中的20名學員來自17間中學均對國家的歷史、文化、藝術深感興趣開學當天國家文物局交流合作司吳剛副司長親臨現場為學員打氣我則以視像方式勉勵學員把握這次難得機會拓闊視野和深入認識中華歷史文化

課堂首站南通,南通清末民初實業家張謇營辦的一列工業及文教設施聞名。學員首站造訪這位晚清狀元張謇創辦的全國首座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張謇認為教育辦學應與博物館結合,並把園林概念與博物館展廳等建築結合,成為館園一體,因而名為博物苑。學員漫步博物苑,可賞與館內展品互呼應的園林景緻;亦活化後的歷史建築空間進行活動體驗博物館的多樣

南通博物苑北館於1911年落成,學員在活化後的北館活動空間體驗虛擬實境項目。

南通博物苑北館於1911年落成,學員在活化後的北館活動空間體驗虛擬實境項目。

暑期課堂第二站是揚州。揚州是大運河漕運經濟及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樞紐,唐代時已是外貿繁榮、胡商駐足文化交流的重要地方。這讓我想起古物古蹟辦事處現正在尖沙咀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的「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展覽,展出揚州出土、帶有外來文化色彩的頭飾金櫛和耳環,充分展示揚州在當時的富庶開放包正如今天的香港,是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學員除了在古運河上乘船認識運河的發展參觀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透過導賞員的詳盡講解,深入認識大運河作為揚州經濟命脈的商業網絡。

adblk5
學員乘船夜遊大運河,透過欣賞文藝表演和兩岸的歷史建築,認識運河上千年的歷史。

學員乘船夜遊大運河,透過欣賞文藝表演和兩岸的歷史建築,認識運河上千年的歷史。

隋煬帝楊廣特別喜歡揚州,因而下令開鑿大運河以連繫洛陽與揚州的漕運,也方便他到訪揚州。2013年在揚州曹莊發現隋煬帝和蕭皇后的合葬墓,為這世界運河之都增添一份歷史感。課堂安排學員考察隋煬帝墓遺址,讓們跨越教科書,走進歷史人物存在的空間,了解內地保育重要考古遺址的努力。

學員參觀隋煬帝墓遺址公園,在展館內聆聽導賞員講解隋煬帝及其皇后蕭氏兩人的墓室結構。

學員參觀隋煬帝墓遺址公園,在展館內聆聽導賞員講解隋煬帝及其皇后蕭氏兩人的墓室結構。

大運河便捷的運輸功能促進了清代揚州鹽業的發展,揚州現存規模最大的鹽商住宅建築—盧氏鹽商住宅,晚清鹽商盧紹緒興建,佔地萬多平方米,有房一百三十多間,是當地鹽業歷史的見證。盧氏住宅現已活化為中國淮揚菜博物館,淮揚菜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發源揚州員在這裏更一嚐聞名的五丁包和大煮干絲,既大快朶頤,從飲食文化角度認識揚州。

行程最後一站是江蘇省會南京。自三國時期的東吳開始,歷經東晉、南朝和明初,南京曾是多朝帝都,擁有深厚歷史韻味和眾多值得考察的文化遺產南京博物院是國家斥資興建的首座大型綜合性博物館,珍藏大量國寶級文物。學員這次有幸觀賞鎮館之寶的「金獸」和「金縷玉衣」重要文物。由六朝美學到明清科舉,學員參觀南京不同主題的博物館,從多角度認識南京源遠流長的歷史。我非常感謝課堂的籌辦者,精心挑選具代表性與文化價值的地點讓學員在南京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

即使天氣炎熱學員到達南京「明孝陵」參觀時還是相當雀躍「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皇后馬氏的陵寢,於200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由起點至神道的一段,轉折而隱秘;由金水橋至寶頂(二人埋葬之處)是一條自南至北的軸線,自低向高,建築層層遞進,既有陵寢建築的縱深與隱蔽,又顯示莊嚴的一面學員細聽導賞員講解皇陵的建設與布局,聽得津津有味

學員在明太祖朱元璋與皇后馬氏下葬之處—「寶頂」,聆聽導賞員的介紹。

學員在明太祖朱元璋與皇后馬氏下葬之處—「寶頂」,聆聽導賞員的介紹。

經過七日的課堂學員積極參與考察與學習由互不相識到建立深厚友誼最後依依不捨地踏上歸途我期望學員能通過這次暑期課廣見聞加深了解中國歷史文化未來成為內地與港澳文化交流的橋樑。

 

作者為文物保育專員梁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