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新聞
2017-04-06 16:00:00

清明.祭祖

分享:

又到了一年清明祭祖時節,相信不少朋友都趁着這段時間的假期去祭奠先人。華人重視家族倫理,講究認祖歸宗。清明掃墓,一方面是懷緬逝去的親人,另一方面亦加強了與家族成員的聯繫。

傳統一點的人家在身後講求入土爲安,但香港畢竟存在土地問題,即便是骨灰龕位亦是供不應求,公營龕位更是出現3年沒有供應的「真空期」。行文至此,不由得想起政府當初提出在和合石擴建骨灰龕場,當時居民反應極大。其時我收集大家的意見,整理後提交當局,提出更改興建位置。

最終政府從善如流,和合石新骨灰龕大樓得以建成,設計更似博物館或生態酒店,更獲得旅遊雜誌推介;居民亦是普遍滿意接受,之前的憂慮一掃而空。其實,在地區增建厭惡型設施,市民反對是情理中事。關鍵在於如何以開放的新思維,去減少或彌補設施對社區造成的影響。身爲區議員,能夠發揮橋樑角色,讓當局調整政策,令各方消除誤解,達至雙贏,心感欣喜。

其實外國在骨灰龕位問題上,亦有不少經驗可供香港參考。例如日本有多層私營靈灰安置所,只要站在玻璃格前,再用類似八達通的智能卡輕拍接收器,先人骨灰盒及碑石架便會徐徐升上供拜祭,較傳統的骨灰盒及碑石長期擺放在特定位置省地方。除了日本之外,台灣幾乎每個縣市都有靈灰塔,而韓國殯葬服務的現代化程度亦大大領先香港。由於管理得當,即使上述地區的龕場就在市區之內,民居之側,市民亦願意接受。可見關鍵還是要以開放的態度和思維和解決問題。

政府近年力推綠色殯葬,鼓勵市民將死者的骨灰撒到大海或紀念花園。翻查數據,2016年綠色殯葬的申請宗數爲4,904宗,數字儘管是2012年2,814宗的1.74倍,但亦屬少數。當然,移風易俗需時,火化率也經歷超過五十年才達致現今每年超過90%。但對比蠻力硬銷或長時間等待,當局更應想想有什麼方法和途徑,去更靈活地推廣。政府提交的《私營骨灰安置所條例草案》下周三將在立法會進行二讀辯論,我亦希望當局可以做好有關工作,致力讓港人生前身後都有所安居。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