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感肆虐令公立醫院床位爆滿,再一次惹大眾關注醫療政策狀況。
醫療資源嚴重短缺,導致出現供不應求,從來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病床短缺,相信有到過公立醫院專科求診的都會知道,輪候排期候診的時間非常之長,如果你是新症的話,單是排期也可以花你超過大半年,每間公立醫院都會列出新診大概需要排期的時間,試過見過輪候時間最長的,是四年。
另外,因為前線人手長期不足,在醫院內等候醫生應診,等兩三小時絕對是等閒事,病人常常抱怨等候醫生的時間長,但見醫生的時間非常短,睇症時間一般五至十分鐘左右,而且病人也會抱怨醫生的態度差,例如我曾經陪一位癌症病人到腫瘤科求診,並附上在外面的私家醫生的檢查報告,公立醫生開口的第一句說話就是:「你喺出面都睇過晒私家醫生都幫你check過晒啦,佢都講過晒啲建議俾你,咁你做唔做(化療)?做就而家幫你排期,唔做就keep住半年覆一次診啦。」當然作為醫生係救人要緊,但態度好一點或者加一句半句問候可以安慰到病人也不是一件好事嗎?
當然,曾經有比較相熟的醫生也呻過,叫病人試試設身處地去想想,他們每天上午都要巡病房,午飯後就開始落門診睇症,一日最少睇幾十個症,根本醫療資源嚴重短缺,醫生都係人,都會攰,工作量繁多有時候難免要面對出錯壓力,單是要抑制工作帶來的壓力已夠辛苦,又何德何能笑住安慰病人呢?
其實前線醫護人員與病人都是夾在中間,只有政府才有能力解決。但回看最近前線醫生聯盟的聲明,指政府對醫療體系的預算較上年度少1,200萬元,面對人口老化,需求加劇,但撥款增幅卻是五年來的新低。資源不增反削,就是政府所說的好方法?政府若不真正檢討,即使每天到醫院流連都沒有任何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