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的公私營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簡稱PPP,在香港存在了一段日子。較多人認識的有白內障的耀眼行動及天水圍的門診合作計劃,以及將一些等候過長的電腦掃描及磁 力共振排期轉到私家醫院。但數年來,公私營合作的層面既空泛亦寥寥可數,正如醫管局高層張偉麟醫生所說,其本質是看醫管局缺乏甚麼服務,又或輪候期長與 短,來決定PPP要實施那項服務、服務的層面形式和時間表。說穿了,PPP只是短暫紓緩措施,反映局方並沒有考慮香港長遠公私營醫療服務的平衡及人力資源 的問題。那麼在公私營極為失衡的現實下,究竟何去何從?如何實施有效的「雙軌」醫療呢?對將來人口老化帶來的醫療重擔,如何保持高質素服務?
上周末,出席了一個探討公私營合作的論壇,出席的嘉賓有來自食衛局及各醫學團體的領袖代表,所探討的正是現在公私營合作的發展空間及機遇。席間大部 分講者均認為公私營醫療是伙伴關係,合作要作長遠考慮。私營醫療大部分都是有經驗的專家及教授級人馬,能吸引私營醫生回流公營提供服務及教學是雙贏方案, 對提升公營架構的質素及人手短缺問題也有莫大的幫助。但有講者指出,現在聘用私家醫生條件毫不吸引(甚至以可恥的待遇來形容),導致現在公私營計劃不受歡 迎。故除了要訓練新的醫科生,要提升整體公營醫療質素,要加大私家醫生回流的力度,挽留有經驗的公院醫生,並要考慮提高他們聘請的待遇及事業長遠發展。有 議員指出,現在PPP佔公營服務的整體還不到5%,實在有大量空間發展,配合將來即將作公眾諮詢的自願醫保。
如果要落實高永文局長提倡的公私營巿場雙軌制,有不少意見認為需要在食衛局層面成立一個獨立專責中央委員會,為長遠公私營雙軌長遠發展提供意見和擔當監督的方色,確保香港市民健康得到高水平的保障。